文档介绍:即墨柳腔的唱腔研究
 
 
周璐璐
【摘 要】即墨柳腔为胶东地区的地方剧中,上世纪50年代受到领导的重视与人民群众的认可,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基于自身多年的学习演唱,对即墨柳腔的唱腔开展相关研究与分析。
 
 
即墨柳腔的唱腔研究
 
 
周璐璐
【摘 要】即墨柳腔为胶东地区的地方剧中,上世纪50年代受到领导的重视与人民群众的认可,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基于自身多年的学习演唱,对即墨柳腔的唱腔开展相关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即墨柳腔;唱腔;研究
引言
柳腔虽然为地方剧中,不过自身具有的价值与意义十分重要。作为土生土长的山东剧中,就哟较为独特的声腔系统,值得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
以板腔体为主的柳腔音乐主要含有两大强调,花调与悲调,二者地位十分关键。同时还含有生调与其他剧种演化而来的反调等。
花调又叫花腔、为青衣、花旦等行当的基本强调,适合于表达欢快、倾诉以及争执等情感。强调尾部常用小嗓以翻高六度或者是八度等模式,具有地方特
色。在花腔的腔调之下,又劃分为多个组成部分,如上句、花腔、拖腔以及垛句等。可以根据剧情确定节奏的快慢等,不过都是一板一眼。
柳腔的母曲,自然就是花调与悲调,而说到柳腔之内较为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悲调。如泣如诉、哭哭咧咧等描述等,都是来自于这种独特而具有当地特色的强调。悲调又被叫做悲宫,用来表现人物凄苦悲哀的心情。同花调类似,悲调也是青衣、花旦、小生等行当的基本强调,强调尾音用假声处理。通常节奏为2/4拍,还可以基于剧情需求调节自己的节奏。
随着柳腔的发展,如今剧目已经超过百余部,其中大部分角色为青衣、花旦、小生等三个行单,花调与悲调也是柳腔腔调之中的重点。但是老生、老旦等严肃稳中的行当并不适合这些腔调,进而出现生调。生调节奏快慢均有,以稳重为主,都是2/4拍,其强调内部含有上句、下句以及拖腔、留板等。
反调,同生调不同反调来源并不是柳腔,而是老艺人为丰富柳腔的唱腔,借鉴其他剧种的反调 进行的创作,虽然其表达的也是悲伤的情况,但是同悲调比较,反调更多的为愤怒与责备。同其他的腔调比较,反调在悦耳之余,更像从柳腔到其他剧种的过渡,含有较多的音乐元素,丰富了柳腔的唱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腔调为后续创作,反调的板式较为丰富,含有慢板、快板、尖板以及摇板等,反调一般以二胡为主要的伴奏乐器,定弦为do-sol。
柳腔的体裁为板腔体,其音乐多为基于唱腔的板式变化为主,但除了母曲与借鉴创作的强调外,艺人还借鉴来自于民间的其他曲牌,进而进行演唱,形成柳腔之中的曲牌体腔调,常见的曲牌含有南锣、娃娃调、四不像等。
南锣与娃娃调都是唢呐伴奏的演唱曲牌,来自于民歌。这样的曲牌曾经被很多的曲艺形式与地方剧种而借用,被吸纳到柳腔之中后,虽然经过改造仍旧保留一些原来音乐的特征。南锣的很多唱词多为七句一段,而娃娃调多为八句一段。四不像为山东高密的民歌《拾棉花》的曲调,优美动听,具有较为清晰的起承转合。这首民歌被吸纳到柳腔之中已经具有较长的历史,艺人既可以填词用作伴唱,还可以作为伴奏曲牌单独的应用。因为长时间的使用,艺人已经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多次的修改,将命名为四不像。
在基于以板腔体唱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