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1页《经济生活》复习参考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一、商品(一)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判断是否是商品把握这两个关键词)(二)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3、两者的关系:对商品: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二、货币(一)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出现比商品晚得多。(二)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三)本质: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是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各种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四)职能(货币本质决定货币职能,货币职能体现货币本质)1、基本职能(1)价值尺度: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2)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公式:商品—货币—商品。2、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注意:1、价值尺度是标价定价,流通手段是现买现卖,支付手段是赊买赊卖(时间差)。2、职能的掌握侧重于分析具体事例。(五)货币与财富:1、关系:从一定意义上看,货币是财富的象征。2、正确对待金钱: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三、纸币(一)纸币的产生:是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二)含义:纸币是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三)发行量:以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注意:1、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2、国家能发行纸币,能规定发行量,能规定面额,不能规定购买力,所以不可任意发行纸币(五)关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1、通货膨胀:(1)表现: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2)原因:货币供应量过大(3)实质: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4)措施: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准备金率)和财政政策(多收少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2、通货紧缩:第2页(1)表现: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2)实质: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3)措施: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出口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特别是扩大内需;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四、信用卡、支票(一)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二)信用卡及其优点1、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功能的电子支付卡。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2、它集存款、取款、借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给持卡人带来极大便利。(三)支票及其种类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五、外汇和汇率(一)含义: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二)汇率变化1、表现: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降低。2、汇率可分为本币汇率和外币汇率,汇率的升降与币值变化密切相关(三)汇率升降的利与弊1、升值利:进口产品“便宜”了,出国留学或旅游花钱少了,有利于对外投资……弊:不利于出口,不利于引进外资,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外汇储备缩水……2、贬值(与升值相反)(四)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二课多变的价格一、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的形成)(一)供求影响价格一般说来,当商品需求增加、供给减少,商品短缺,价格上涨,出现“物以希为贵”的现象;当商品需求减少、供给增加,商品过剩,价格下跌,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注意:引起价格变动和差异的因素很多,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也能对价格产生影响(间接因素),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二)价值决定价格1、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2、商品价值量第3页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重要意义当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生产者处于有利地位;反之,则处于不利地位。所以,商品生产者要努力缩短其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劳动生产率。二、价值规律1、基本内容: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2、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注意:1、等价交换是一种原则、一种趋势,是从总体上、长期来看,并非每一次都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