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传统教科书中那样:聪慧好学,勤奋努力,18岁就进入了剑桥的三一学院,二十几岁就发觉了万有引力定律。让一切看来都是那样的顺理成章,而科学家的形象就是坐在一间小屋里冥思苦想,最终得出了惊世结论。
其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有特性的,但是许多时候在教科书上一些特性就被磨灭了,留给人的印象就是各种职业形象。
另外,“万物简史”中也体现了科学探讨中的困难与艰辛。那段关于1735年法国皇家科学院的秘鲁远征,让人体会到了两个世纪前的让人感受到了法国人的坚毅。而富兰克林不顾危急去放风筝,也让我看到了美国人的执著。而这点是很珍贵的,因为科学探讨的确是一件耗时间、耗精的事情。然而我们中国学生对这方面的接触的并不多,通常状况下,我们的学习模式是先看看公式,再看看推倒过程,最终把两个都记住就行了。
而在科学探讨中这样的看法是不太好的。一个人一生的科学探讨中很难总结出许多的公式、结论,缘由就在于其中的困难性,而这个正是常常被我们忽视的,我们须要了解其中的困难性,这样才能在将来的科研道路中克服重重困难,而不是半途而废。
其中有一段故事让我印象深刻,那是在一次公开课上看到的。大致是这样的:斯特恩老先生在听了一次报告会之后,确定去验证空间量子化。于是他就找了博士生盖拉赫和他一起去做试验。结果是花了八个月的时间,照旧是没有结果。经费不足,再加上一战战败,德国的各种物资非常缺乏,日子过得也是相当清苦。最终还是再一次偶然中才发觉了结果,珍贵的是他们坚持了下来,这就是闻名的Stern-Gerlach试验。
而本书关于对生物学问的讲解也正我所欠缺的,尤其是在最终它提到的一句话“一个星球,一次试验”,让人很触动。当我们身边的物种都消逝后,我们还能走多远?我们人类占有了地球上绝大部分的资源,但我们给了其他物种多少空间?
或许生命的奇迹不在于一个物种的旺盛,而是一群物种的兴盛。
《万物简史》读书笔记3
《万物简史》是比尔布莱森的一部科普著作,是比较畅销的一部书,也是格局很宏大的一部书。这部书在我的书架里放了两三年,只是信手翻了翻;前些日子,下了决心,看完了这部书。
《万物简史》是一部很精彩的科普著作。科普著作往往简单写得很生硬、乏味,但这部书不是这样,笔下很幽默诙谐,让人没有距离感。有了距离感,让人感觉很生硬,高不行攀,就没有多少人能读下去;反之,像这本书这样,就像打开了一扇门,人们都可以推门进去,领会其中的奇妙,这才是科普著作的真意。推门进去,随着作者的向导,看看自然和科学世界的无穷景致,观赏人类前仆后继创建的科学文明,真是让人赏心悦目,感觉充溢欢乐的事情。在爱好的指引下,不知不觉长了很多见识,增了很多学问,感受了自然奇异的感染,体会了科学精神的熏陶,其乐大焉,其妙大焉。
科学现在有一种冲突:一方面,人们依靠科学,以科学为傲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大为叹服;一方面,对很多一般人来说(哪怕是受过一些教化的人),科学都是一个封闭的城堡,依靠它为我们带来进步、福利,可是却没有多少人能进去,观赏、领会城堡中的奇妙奇妙。科学日益成为专业人员独占的领地。学校里的教化,科学学问本是重点,可是也只是学了一点儿枝节的东西,科学精神学不到,科学爱好培育不起来。说白了,那只是一种生硬的课程,你只要按既有的方式学就行了。这样学的科学学问,对人的影响有限,有的时间一长,干脆将那些基本的学问也忘了。除了一些专业人员,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