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十章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1
第一页,共41页。
第一节 同伴关系概述
问题:
同伴关系有多重要?在你生命中是如何起作用的?
如果只有亲子关系而无同伴关系对个体个性的发展有影响吗?
它和亲子关系之间有什么联系?
2
一级 友谊是身边的玩伴(约4-7岁)
学龄前儿童认为朋友就是“喜欢你的人”,友谊是具体的,是物质的交换和游戏的玩伴。友谊也是不长久的,当同伴不愿和他玩儿,不分享,友谊就结束了。
19
第十九页,共41页。
第二级 友谊是相互间的信任和帮助(8-10岁)
儿童中期孩子对友谊的定义更负责,并考虑心理因素。
20
第二十页,共41页。
学龄儿童认为,真诚是友谊的基础,朋友间要相互帮助。
他们认为友谊破裂的因素是,相互的不信任、别人需要帮助时不帮助、违背诺言、在背后讲人坏话等。
破裂的友谊要重建难度比学龄前大,需要真诚的道歉。
21
第二十一页,共41页。
第三级 友谊是亲密和忠诚(11-15岁到更大)
青春期对友谊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含义。
青少年往往强调友谊的两个特征:
一为亲密无间;二为对自己忠诚。
正是以上的认识,青少年交一个真正的朋友需要很长时间,因此第三级的友谊很少破裂。
22
第二十二页,共41页。
第二节 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
对幼儿期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起作用的因素有三:
家庭
托幼机构
儿童自身
23
第二十三页,共41页。
一、家庭
一)父母的教养方式
在对儿童教养中,热情、敏感,权威型的家长培养的孩子,易形成安全依恋,也较易和同伴形成良好关系;
24
第二十四页,共41页。
不敏感、随意性较大的家长,易培养出有敌意、攻击性强的孩子;
专制型的家长培养出的儿童经常容易对同伴表现出焦虑、严厉和喜怒无常。
25
第二十五页,共41页。
二)家庭的居住环境
当家庭的居住环境都是独门独户式的时候,是不是也把儿童间的交往关在了门外?
26
第二十六页,共41页。
三)父母的鼓励
在学龄前儿童的交往中,父母常充当孩子交往的: “经纪人”角色。
如果父母鼓励同龄孩子间的交往,那么孩子会有更多的伙伴,并比其他孩子表现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27
第二十七页,共41页。
父母的建议和指导对学龄前儿童的交往也具有影响。
父母如果对儿童使用的言语是积极的有礼貌的(“请”、“能不能”“可不可以”……,而不是 “不要” 、 “不行” 、“你不能” ……),那么他们的孩子攻击性行为就较少,也更易获取影响同伴行为的能力.
28
第二十八页,共41页。
二、托幼机构
一)教师
教师是继父母之后的又一个权威,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幼儿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在影响幼儿同伴交往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29
第二十九页,共41页。
教师对幼儿的行为评判
经常受教师表扬的孩子,人际关系更好一些;而经常受批评的孩子,受同伴孤立的可能性较大。
30
第三十页,共41页。
教师对行为问题的处理方式
对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儿童一味的以批评和孤立、冷落的方法,会使这样的儿童在同伴中更受排斥和冷落。
31
第三十一页,共41页。
教师对儿童的信任程度
教师对儿童的信任通常表现在言语表情行为上。
那些常受教师的信任而为教师做某事的儿童,可能在同伴中显得更有地位。
32
第三十二页,共41页。
教师的个性
研究表明,对幼儿来说,热情、有爱心的老师在促进幼儿同伴交往方面影响最大。
33
第三十三页,共41页。
综上所述,教师是影响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对待孩子的公正及博爱,信任及鼓励,能促进幼儿同伴关系的健康发展。
34
第三十四页,共41页。
二)游戏活动对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
1、游戏的材料和场地
研究表明,儿童的游戏中的交往以使用材料开始的。
如为材料(玩具)的分配进行的争夺、协商。
游戏场地的大及小也影响到儿童间的交往,场地太大或太小都不利于儿童的交往。
35
第三十五页,共41页。
因此,托幼机构应该提供适合的场地,适量有利于孩子开展合作、轮流、分享的大型玩具供孩子游戏,以此促进孩子间的交往。
36
第三十六页,共41页。
2、游戏的角色和情节
儿童在角色游戏中对角色的分配,是一个需要协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可以学会合作及分享,建立良好同伴关系。
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对角色理解正确,扮演顺利的孩子,能更顺利的进行同伴交往,也更受同伴欢迎。
37
第三十七页,共41页。
3、儿童的言语能力也影响到儿童间的交往。
38
第三十八页,共41页。
三、儿童自身因素
一)社会性行为
1、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较多的幼儿,获得良好同伴关系的可能性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