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文章编号】1006—3862(2016)08—0107—06洽强。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政策的困境、原因与对策基于政策分析的视角卢玮静赵小平张丛丛(,北京,100084;,北京,100191;,北京,100875)【摘要】当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正在力图摆脱传统的国家包办一切的情形,逐渐构建“多方协同、合作共治”新的政策框架,这也是当前社区治理体制转型的前沿点。从公共管理的国际经验来看,该框架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好”政策却在当前现实中遭遇了一系列治理的困局。从政策分析的视角来观察,造成社区治理困局的并非是政策框架本身,而是源于一系列政策前提的缺失,它们涉及政治、经济与技术、社会与环境、社区基础以及行政与法律多个方面。因此,未来公共政策应当在保持既有社区治理框架先进性的同时,努力构建能保证其顺利运行的政策前提,尤其需要注重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完善物业管理法律法规、加强对社区居民理性公民意识和现代公益理念的培育。【关键词】社区治理;政策前提;社会组织【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在当前中国的城市社区,以《物业管理条例》和《居委会组织法》为基础,政府逐步构建了以居委会、物业公司和业主委员会为核心治理主体的政策框架。在此框架中,政府、居委会、物业公司、业委会以及社区居民均被赋予了各自的权利与责任,其目的是理顺社区治理与服务中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保证社区居民的需求得到满足、利益得到保护。从公共管理的国际经验来看,较传统国家包揽一切的模式,当前这种各司其职又相互促进的多元合作模式显然更具进步意义——不仅有利于政府职能的归位,而且还发挥了市场主体与社区社会组织的活力。于是,人们完全有理由对这种新框架的效果抱以乐观的期待。但是,现实中却出现一系列治理的困局:面对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居委会陷入动机不足、时间精力不足、能力不足的困境?;物业公司侵害业主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物业冲突已成为社区矛盾的焦点;作为社区业主的维权组织,业委会不仅难以成立,而且运作成本很高,难以持续。社区社会资本日益衰落,在冷漠的人际关系中,人们甚至开始怀念国家包揽一切的时代里依靠集体主义和传统纽带维系的社区治理。于是看到,政策结果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12JZD021)与政策目标之间产生严重的偏离。那么,为何现实的情形与原初的预期会出现如此明显的差异呢?从公共政策分析的视角来看,既可能源于政策制定环节的漏洞,也可能是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扭曲。本文主要从政策制定环节人手,从“是否考虑了政策前提”的视角出发,研究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陷入困境现象的原因,并提出政策建议。由于政策结果与政策预期有明显偏差的情形也时常发生在其他政策领域,因此本研究的结论将不仅仅有助于社区治理的政策改进,也可能对其他领域的政策反思提供参考。1公共政策制定中的政策前提政策制定是公共政策主体为了实现政策目标,对公共政策进行方案规划、择优选择,最终采纳并使之规范化的过程。政策前提是支撑公共政策方案具有可行性的现实条件。政策目标既需要先进性,也需要合理性;既要高于现实水平,也必须是在现有条件下经过努力后可以实现的,那些不具备现实性的政策目标极可能成为空想。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