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第 1 页 共 的村社管理。
5、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6、实质:沙皇政府和地主对农夫的双重敲诈和掠夺。
7、影响:
(1)进步性:农奴制的废除缓解了国内的社会冲突,避开了革命的发生,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2) 局限性: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8、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要切实维护农夫的利益,减轻农夫的负担,维护社会稳定。
第15课 坚决美利坚民族命运的内战
1、根本缘由:南北不同的经济制度
焦点问题: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2、导火线:1860年,林肯当选总统。
3、过程:
①内战爆发:1861年
②扭转战局:林肯颁布《宅地法》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③结束: 南方军队倒戈,北方成功。
4、性质:美国历史上其次次资产阶级革命
5、意义:经过斗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维护了美国国家和民族的统一,为其后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强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局限性:种族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
7、林肯的贡献: 废除了奴隶制,维护了美国统一。 九年级上册历史学问点
第17、18课 电气时代的来临(P89) 叩响现代文明的大门(P94)
其次次工业革命(19世纪六七十年头20世纪初)
1、条件: ①政治制度趋于完善,资本主义统治得到巩固②经济旺盛 ③自然科学的新突破
2、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头20世纪初
3、标记:电力的广泛应用和内燃机的独创。
4、主要成果:
①新能源的出现和利用;(电力、石油)
②新机器和产品的创制;(内燃机)(发电机、电动机、家用电器)
③新交通运输工具的出现;(汽车、飞机 )
④远距离传递信息的新技术和新设备的独创(电报、电话)
5、特点:
①以电为核心;
②独创超出一国范围,几乎在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