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四大案例告诉你:90 后怎样玩转路边摊
来源: 凤凰网作者:i 黑马发布时间:2014-10-16
近一年来,IDG 资本已投资 15 家 90 后创业项目,北大法学硕士张天一的“伏
牛堂米粉”也在其中。IDG 合伙人李丰认为在投资项目中 IDG“赶了两次早”,一
次是互联网金融,一次是年轻人生活方式和年轻人创业。“90 后中很多人具有真
正的兴趣和理想主义,创造了不一样的生活、消费、娱乐方式,并能够为之比较
纯粹地努力和坚持。”李丰说。
另一位天使投资人徐小平甚至认为,在张天一身上看到了星巴克创始人霍华
德·舒尔茨的影子——舒尔茨忘不掉那杯咖啡的味道,张天一忘不了童年吃到的
米粉滋味,这是真正的创业者应该拥有的一个了不起的动力。
高学历、有想法、有能力的青年们,越来越多投入传统行业中门槛较低的“勤
行”,开始对中国几千年来蔑视“引车卖浆之流”的陈旧观念进行颠覆——这是
餐饮创投领域激动人心的趋势,年轻创业者们与互联网相结合,正在带来变革,
激发创意。
李功福对《创业家》说,他在向阿里和腾讯学习,如何通过一款产品塑造自
己的品牌,让只有三平米的“小蹄大作”尽快完成从路边摊到连锁快餐的转型。
“西少爷”创始人孟兵则从一开始便借鉴百度公司的架构,认定厨师即研发经理。
他们把店开在五道口、回龙观、朝外 SOHO 不起眼的角落,却借助网络的辐
射半径,让人们愿意从千里之外为之买单。比起传统餐饮的创业者,他们并无更
多特殊优势,也许区别只在于,当互联网对商业逻辑带来颠覆性改变的时刻,他
们相信互联网的力量,并因此壮大。
张天一:用自媒体玩法做米粉店
我始终坚信餐饮是一个沉底的行业,不沉底是飞不上天的。
亿邦动力网——电子商务专业媒体
伏牛堂 CEO 张天一
今年四月,《我硕士毕业为什么卖米粉》这篇文章开始在网上流传。那是我
半夜发粉时的感悟,当时真的发到眼泪都要掉下来了。也许现在我能想明白了,
但当时我真的想不通。总觉得上班族那个点早睡觉了,我还在这儿干嘛?然后真
是鼻头一酸,写了那篇文章。那些我自认为写得满意的文章,都在厨房里诞生。
在北大我读金融法专业,同学毕业后大都去了投行和律所。大家都去搞金融,
可没有实体搞什么金融呢?这是我当时的想法。后来毕业论文我写农村金融,到
西南贫困农村研究小额贷款,发现那才是真正的中国金融。
本科毕业时,我已经在学校附近开了两家饺子馆,但总觉得困惑。那时我还
在 CBD 一家律所实习,每天站在华贸中心 20 几层楼的办公室里总想往下跳。因
为想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我并不喜欢这种“高大上”的工作,却隐约觉得开店
可能是个机会。这次开餐馆,一半是我因为喜欢吃米粉,另一半是因为这事我干
过,心里有底。
决定做米粉店后,我几乎吃遍了常德市的所有米粉,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家愿
意教我。刚开始确实挺苦的,因为我们就是一个土鳖团队,或者说并没有团队概
念。现在我们全职 14 人,算上兼职将近 20 人。我们的店面一直在换,最早的厨
房和现在厨房的布局、设备都不一样。做餐饮是要扎根的,有时候我三天不来店,
对这个店就不熟了,总觉得不踏实,一定要亲自煮碗粉才行。
亿邦动力网——电子商务专业媒体
早期我们招了一票大学生,入职后他们都会抱怨这工作跟想像的不一样。大
学生很容易被某一种价值观感染,他们想象中做事都是互联网思维,大策划、大
手笔、大炒作,觉得来到这里会有各种好玩的事。但不管任何岗位,到我们这都
要先从服务员做起。端盘子、发粉、炒牛肉,做满三个月再谈别的。因为我始终
坚持,餐饮是一个沉底的行业,不沉底是飞不上天的。
我们团队全部都是 90 后,不缺想法,折腾噱头我们最在行。我坐在这儿,
脑子里一会儿就能跳三四十个想法出来,所以我更愿意学习如何运营餐厅,如何
搭建团队,产品怎样才能做得好吃。对于我来说,这些才是真正需要花精力学习
的。反倒是互联网那一摊儿不必费心,90 后对它天然有感觉。
现在伏牛堂想要扩张,最困扰我的地方在于找不到那么多合适的厨师和店
长,我缺少的是靠谱的人。一方面中国餐饮从业人员对这个行业没有尊重和职业
认同感,所以他们经常得过且过,觉得在哪干都一样。另一方面,在中国做餐饮,
甲乙方的感觉非常重。甲方是顾客,乙方就是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人。在法国做餐
饮有蓝带大厨,在中国就是新东方的厨子。
所以我希望对员工灌输的理念是不卑不亢地服务,一定要分辨出顾客的要求
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过去传统餐饮业是客人要什么就提供什么,像诺基亚一
样,上百条产品线,最后把自己玩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