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滁州琅琊山
千年的文化底蕴激活了琅琊山水的灵气,使今天的游人游览琅琊山,比在别的地方更能体会到山水之乐。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欧阳修的一篇《醉翁亭记》,让多少游人对琅琊山向往不已。今天,阳光滁州琅琊山
千年的文化底蕴激活了琅琊山水的灵气,使今天的游人游览琅琊山,比在别的地方更能体会到山水之乐。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欧阳修的一篇《醉翁亭记》,让多少游人对琅琊山向往不已。今天,阳光明媚,我随着同学一起走进琅琊山,于林壑溪流间寻找山水之乐。
位于安徽滁州市西南郊的琅琊山,素有“皖东第一名山”之誉,而山中第一名胜,非醉翁亭莫属。进入山门,一路西行,过野芳园、听泉亭、让泉,被列为全国四大名亭之首的醉翁亭,便掩映在一片树林间。此亭顶为歇山式,吻兽伏脊,飞檐翘角。亭内有楹联云:“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显然取材于欧阳修“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的说法。
北宋庆历年间,欧阳修被贬滁州,经常来亭中游乐饮酒,并留下千古美文《醉翁亭记》。多年以后,苏轼应邀书写《醉翁亭记》,刻碑传世。从此,醉翁亭伴随着“欧文苏字”双绝而名扬天下。
过去读《醉翁亭记》,总觉得醉翁亭是琅琊山麓一个遗世独立的亭子。事实上,从北宋末年起,醉翁亭边先后出现了同醉亭等其他建筑。相传到明代,房屋已有“数百柱”。可惜至清代咸丰年间,所有建筑化为一片瓦砾。直到清光绪七年,全椒观察使薛时雨主持重修,才使醉翁亭及其周围建筑群恢复了生机。
如今的醉翁亭已不再孤独,周围不到1000平方米的区域,已扩展成一座依山临水、布局紧凑的小型园林。东有巨石斜卧,保存着南宋篆书摩崖“醉翁亭”。南有让泉临溪而出,“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泉眼旁以石块砌成方池,池上有立于清康熙年间的碑刻。西有始建于明天启年间的宝宋斋,内藏大型石碑,镌刻苏轼手书《醉翁亭记》,全文401字,每字约10厘米见方。北面三间瓦房,劈山而筑,名二贤堂,传为纪念欧阳修和王禹而建。此外,还有意在亭、影香亭、古梅亭、怡亭和览余台等,各有不同的景致和底蕴。时值春游旺季来临,游人络绎不绝,穿行于亭台楼阁、春花绿树间,一派“前者呼,后者应”的快乐景象。
琅琊山是一座文化名山,其文化积淀不仅仅在醉翁亭。信步走去,唐、宋以来的摩崖、碑刻比比皆是,总数约有300多处。据记载,琅琊名胜至少发端于唐大历年间。时淮南路刺史李幼卿在南山“凿石引泉,酾其流以为溪”,名为琅琊溪,又和山僧法琛建琅琊寺。李幼卿之后,唐、宋文人韦应物、王禹、欧阳修、辛弃疾等,相继出守滁州,修筑城池楼馆,开发山川名胜。王安石、曾巩、宋濂、文征明、王世贞等,也在琅琊山留下了名篇佳句。文以山丽,山以文传,琅琊山声名日隆。
旅游本是一种审美活动,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需要有人文的关照。千年的文化底蕴激活了琅琊山水的灵气,使今天的游人游览琅琊山,比在别的地方更能体会到山水之乐。东西逶
迤的琅琊山,本是一座风景名山,其主要山峰包括大丰山、小丰山、花山、关山、凤凰山和赵家山等,总面积达115平方公里。山中有洞穴,如琅琊洞、雪鸿洞、归云洞、重熙洞和花山洞等;有泉眼50多处,如让泉、紫薇泉、濯缨泉和醴泉等;有溪流湖泊,如琅琊溪、玻璃沼、深秀湖、姑山湖和凤凰湖等,湖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