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近代浙北地区接轨上海城市经济和外贸经济发展探析.doc

格式:doc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近代浙北地区接轨上海城市经济和外贸经济发展探析.doc

上传人:lu0474 2014/10/2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近代浙北地区接轨上海城市经济和外贸经济发展探析.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地方战略论文-近代浙北地区接轨上海城市经济和外贸经济发展探析
   内容摘要:近代上海开埠后,浙北地区由于地理及资源等方面的原因,与上海的社会经济关系进一步密切。浙北地区积极利用上海对外贸易及城市经济的发展,推进市镇经济、农村经济的发展,深入提高了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水平,促进了农村手工业的近代转型和商业的繁荣,推动了市镇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两地双赢和联动发展的局面。这一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基础及其经验,对当今两地在新时期“长三角经济圈”发展背景下的互利合作,尤其是浙北地区如何更好地接轨上海,当好配角,实现跳跃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近代    浙北    接轨    上海
    近代上海开埠后,凭借其地理、经济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取代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第一大港和中国举足轻重的经济中心城市。邻近的浙北地区作为其主要腹地之一,积极利用上海城市经济和外贸经济发展带来的有利形势,加快农业专业化生产规模、水平的提高,从而继续在全国农业经济发展中保持领先的地位。围绕上海外贸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这一中心,浙北地区大力发展农副业,积极扩大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使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形成几个生产相对集中的农产品专业生产区,并带动了商业的发展和市镇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上海开埠后,本地区调整了传统的以国内市场为主,以丝、棉织造为核心的农村传统手工业生产模式,积极依托上海,开托国际市场,扩大出口贸易,促进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型,密切了上海都市和浙北农村双向互动的经济关系。目前,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圈”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剖析历史时期浙北地区社会经济接轨上海城市经济和贸易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阶段,可从一个侧面,展示“长三角经济圈”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同时,也为浙北地区及其它地区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搞好接轨上海,参与“长三角”经济大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与启示。
    一、依托上海,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浙北地区主要是指湖州、嘉兴两市。本地区地处杭嘉湖平原,历史上便是著名的蚕桑产区。因对外通商的限制,近代以前本地产品以内销为主。由于广州一口通商,造成浙北地区的生丝出口须长途运输运至广州,运费成本极大,利润微薄,制约了本地产品的出口贸易,本地区产品主要依赖国内单一市场,制约了本地相关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商品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所谓“在海通以前,销路限于国内,仅供织绸之用,即今日所谓之用户丝,其行销范围既小,营业不盛。”。①开埠前后,上海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及优势被外部世界充分地认识和重视,它处于中国海岸线的中点,长江的入海口方便效能条件——沿海航运、长江航运和内河航运的四通八达;拥有广阔的腹地——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长江为纽带的整个长江流域的大腹地,在对外贸易的带动下迅速发展起来的。开埠后,上海被推上了中国向世界开放的中心。上海开埠后,作为一个通商口岸,发展需要大量的出口物资为后盾,而当时国外对我国的丝绸产品特别青睐,因此浙北在丝绸资源方面的优势在上海具有特别的竞争优势和前景。
    上海开埠后,在发展对外贸易中地位和作用迅速凸现,使得自明清以来积累起来的浙北地区以丝绸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潜力、张力的实现有可能。自明清以来,立足于本地蚕桑业发展兴起的乌青、练市、菱湖、双林、南浔、新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