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团风县思源实验学校集体备课记录
年 月 日 星期
备课内容:
《和朱元思书》
主备人:
吴友琴
参加人员:
审核人:
课时:2课时
缺勤.个体抽查.
2.集体齐背。
二、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富春江雄奇秀丽的风光,,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富春江美景,其余同学点评.
老师提醒学生注意扣住水之异、山之奇,突出水的清澈、湍急,突出山的挺拔峻秀.
2.提问:本文为我们呈现了怎样一种意境?
学生考虑,交流。
明确:文章第一段总叙富阳至桐庐的风光,空灵澄澈,境界开阔,并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个字总揽胜景,勾勒出这幅山水画卷的独有形象,特征鲜明,意境清新,不仅使其山光水色宛然在目,而且引人入胜,油然而生向往之情。下文先写“异水",作者以精练清新的笔触,从静、动两个方面来描绘富春江的江水之美,着重突出稳静的秀丽美和飞动的雄奇美,淋漓尽致、生动传神地展示出富春江水千姿百态、“天下独绝"的个性特征。接着写“奇山”,从四个方面写山,突出山势之奇、山音之奇、山意之奇、,交互生辉。水有山相映,便充满灵性;山有水相映,,既突出了各自的特色,又把它们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创造出一种清新而又深幽的“独绝"意境,人假设置身其间,纵目骋怀,无不为富春江绝美的风光陶醉倾倒而心旷神怡了。
三、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提问: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学生自由发言。
生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
生2:“急湍甚箭,猛浪假设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生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
老师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和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和社会时俗作一比照,肯定前者而否认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宏大魅力。
四、揣摩语言,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老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和学生交流,请学生谈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过失落的韵致。
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2.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多媒体显示)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急湍甚箭,猛浪假设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那么千转不穷,猿那么百叫无绝。 [4] [5] [6]
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老师即应给予褒扬。
明确:(1)“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2)“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色,假设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
(3)鱼在水中,非水清那么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所以“游”“细”二字,外表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词的分量,可以说是“看似寻常最奇谲,成如容易实艰辛。”
(4)“箭”,本是名词,作者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得既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作者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更有生气。
(5)“夹岸”描绘高山耸峙于富春江两岸,这样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写出了山峰壁立之状。“寒树”一方面点出了秋天的季节特征,树叶凋零、一片萧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给人一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