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静脉炎PPT
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70页
静脉炎的定义
静脉炎(全称血栓性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的急性无菌性炎症。
根据病变部位不同,静脉炎可分为浅静脉炎和深静脉炎。
少数病人可有发热、白细胞总数增高等,患者常常陈诉疼痛肿胀药物因素
现在学习的是第17页,共70页
药物通用名
pH值
氨苄西林钠(2%)
—
盐酸万古霉素(5mg/ml)
—
乳酸环丙沙星(1mg/ml)
—
两性霉素B()
—
盐酸多巴胺(10mg/ml)
—
盐酸多巴酚丁胺(10mg/ml)
—
奥美拉唑钠(2%)
—
氯化钾(10%)
—
氨茶碱(25mg/ml)
—
常见药物的pH值
现在学习的是第18页,共70页
相关临床试验:
kuwahara等,兔耳实验比较不同pH值的药液输注后静脉炎的发生率。
结果:
,100%引起严重外周静脉血管炎;
,50%诱发轻中度血管炎;
,20%发生轻度血管炎;
,即使增加输液时间也不发生血管炎。
Simamora等,兔耳实验评价药液pH值造成静脉炎的倾向。
结果:
~;
药液pH值≥,有明显致静脉炎的趋势。
结论:。
现在学习的是第19页,共70页
药液渗透压
血液渗透压:285 mOsm/
药液渗透压越高,静脉刺激越大
高渗性溶液的影响
低渗性溶液的影响
输液静脉炎的药物因素
现在学习的是第20页,共70页
相关临床试验:
kuwahara等,兔耳实验评价高渗透压造成静脉炎的倾向。
结果:
外周静脉对输液能够耐受的渗透压高限及相应时间分别为:
820 mOsm/,给药8h;
690 mOsm/,给药12h;
550 mOsm/,给药24h。
若给药时间延长,则相应可耐受的渗透压下降。
实验还发现:
等量相同渗透压的溶液,以5或10ml/kg/h的速率滴注可造成静脉炎;但是以15ml/kg/h的速率滴注时则几乎未造成静脉炎。
结论:高渗性溶液应以临床可接受和与药物生物利用度相适应的速率滴注 。
现在学习的是第21页,共70页
药物的刺激性和毒性
强刺激性药物的影响
弱刺激性药物的影响
输液静脉炎的药物因素
现在学习的是第22页,共70页
药物的输注速度
药物输注速度——
液流>血流时,会引起机械性静脉炎,同时会导致渗出而造成化学性静脉炎;
外周小静脉 5ml/min
手背及前臂静脉 <90 ml/min
肘部及上臂静脉 100—300 ml/min
锁骨下静脉 1— L/min
上腔静脉 2— L/min
不容忽略血流变缓的的因素:
偏瘫侧静脉炎发生率高达32%
卧床或术后下肢活动少血流缓慢
局部包扎与滞动
输液静脉炎的药物因素
现在学习的是第23页,共70页
不溶性微粒
微毛细血管直径6—8μm,最小3—4μm
一定亮度光照下,肉眼能检查出的微粒异物直径一般在50μm以上
静脉输液规定每1ml中含10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0粒,含25μm以上的不得超过2粒
微粒超过7—12μm,可引发热原反应、菌血症、微栓塞、血栓、肉芽肿、血小板减少症、变态反应等
输液静脉炎的药物因素
现在学习的是第24页,共70页
静脉保护性措施
输液pH值应尽量接近正常人体的pH值
正确掌握给药方法,严格控制药物浓度和输液速度
输入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应选用粗大的血管或留置深静脉导管
对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应充分稀释混匀后再使用,防止药液渗出血管外
输入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宜采用引路注射和冲管
加强输液过程中的监控
药物因素所致静脉炎的预防要点
现在学习的是第25页,共70页
立即停止在患肢静脉输液,抬高患肢并制动
局部处理:湿敷、封闭
物理疗法 :红外线照射等
对合并感染者,按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对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患者,应加强营养
药物因素所致静脉炎的治疗要点
现在学习的是第26页,共70页
静脉炎发生的原因
与留置针的使用有关
1,导管针的材质,长度与管径大小2 ,操作技术不良3 ,不适当的穿刺部位4,导管针留置的时间太长5,固定方法不当
现在学习的是第27页,共70页
静脉炎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