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论教育决策与制度创新
康宁
----以’99高校扩招政策为案例的研究
1999年6月25日,在全国各大新闻媒体上,”今年全国高等教育招生大幅增加”的通栏标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震动。其中,(实际招生数为159万人),%。这一消息在经济低迷、企业徘徊、市场疲软、人们预期不定的炎热之夏,对300多万即将进入考场而前途未卜的考生和近千万忧心忡忡的家长来说,无疑像一股扑面而来的凉爽之风—是一令人欣喜万分的大事。建国以来,高等教育曾经有三次高速发展,但此次发展的增幅之快、增量之大、出台之急、响应之烈,为前所未有,甚至可谓世界高教发展之最。对此次高校扩招,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与经济界的认识和看法各式各样,见诸报刊的讨论有的很激烈,有些甚至南辕北辙。这些讨论不仅涉及教育的基本理论以及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社会等相关理论,而且涉及到现实经济发展战略和策略、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以及国民素质与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本文仅就这一扩招政策的决策为例,对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教育重大决策的一些基本特点,以及教育决策与制度创新的关系作一点分析。
扩招新闻背后的新闻价值按照惯例,每年高校招生计划的政策制定和实施都由国家主管部门根据社会发展的总需求进行调整和执行,人们对此似乎习以为常,也并未在意。但是,1999年6月25日的扩招新闻却引起巨大的轰动效应,这与新闻的”眼”有关联,人们都注意到这条新闻突出了”根据最近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的字样,这无疑使这条新闻的新闻价值倍增。这条新闻传导给受体的是这样一种信号:既然一个主管部门的年度发展计划竟由国家最高决策作出,这就表明这一决策非同一般。况且,媒体在几个月前关于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呼声和争论的报道就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似乎是一种应答。其次,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发布,就已经表明要把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之一。那么,这条新闻也应该是事出有因的。但是,问题并非这样简单,为什么扩大高校招生要惊动中央?为什么要在临近高考的时候急迫作出这样的重大决定?为什么在原计划已比1998年增扩了普通高校22万人的基础上,还要增加23万多人[同时成人高等学校扩招10万人,达到110万人(实际招生数为114万人);高等职业教育扩招10万人;各类高等教育机构招生总规模超过270万人]?为什么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定为7%的时候,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要从过去平均年递增9%提高到40%以上?高等教育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的关系是一种超前关系还是一种适应关系?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在现阶段多少为适宜?高校扩招对短期拉动内需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可能性如何?除去这些,由此引发的另一些问题也接踱而来:扩大规模的辅助性政策和措施是否跟得上?学校教学和生活条件的约束会不会成为高校稳定问题的新因素?扩大招生会不会造成新一轮的乱收费和变相的收费”双轨”?会不会由于扩招造成学校升格或教学条件下降而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明年及后几年是否仍然按这一增长比例招生?几年后会不会造成大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高校扩招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等等。事实上,这次高等教育扩招还带来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特别是扩招后各地反映的一系列问题,除了实际操作层面上的问题外,在理论层面上,可以说像一粒石子丢进平静的湖水引起了巨大波澜,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应,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参与面最大、争论最激烈、涉及问题最多的第三次关于教育与产业等教育本质问题的大讨论(前两次是1980年关于教育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大讨论、1992年关于教育与市场的大讨论),如教育与产业、教育与市场、教育与经济、教育与政治、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未来、教育与创新等等,这场讨论目前仍然在继续。因此,1999年高校扩招的这条新闻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产生了一连串有关联的、足以引起社会持续关注的一系列新闻热点,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新闻事件,它既是扩招新闻的继续,也是扩招新闻的起点。不论它们的新闻价值如何,它们都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和教育决策研究的一个有价值的重大案例。值得深思的是,一项教育决策引起了这么大的反响,产生了这么多的问题,除了它本身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外,研究它与过渡期制度环境交互作用的多层面关系是分析这一案例的关键。
扩招决策的背景分析一个政策为的是解决一个困境,我们不可能期望一个政策解决所有的问题。当现实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情况时,制定政策的部门需要的是在错综复杂的一系列问题中,寻找到制约困境发展和方向的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同时,作为决策部门,特别是现实部门,在处理一种困境时,总是把解决眼前的急迫问题作为必须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