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古诗教学的价值取向
言归正传,我先说说古诗教学的价值取向。
第一,古诗教学终究是理性为重还是诗性为重;第二,终究是意思为重还是意象为重;第三,终究是独感为重还是共感为重。
我们先说第一个价值取向:理性为重还是诗没有意象啊。直抒胸臆,那不叫诗啊!所以说,诗歌教学要重意象。
第三,独感为重还是共感为重?
所谓“独感”,就是读诗时读出自己的理解;所谓“共感”,: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把逻辑重音放在了“一千个"上,其实逻辑重音还可以放在“哈姆雷特"上,“哈姆雷特”是什么? 是“共感"。文化的传承,首先要去把握这种共感。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独钓寒江雪。”一位老师教学这首诗,最后有这么个环节:质疑问难。他说:“同学们,你能从这首诗中发现什么问题吗?”
一个傻小子站了起来:“老师,我觉得这首诗是假的!”老师的脸一下变色了,“你说什么?你说这首诗是假的?"“是啊,雪那么大,河面上肯定结冰了,河面上结冰了他怎么钓鱼啊?”
老师就愣在那儿:对啊,这还真是个问题!老师很聪明,把问题抛给学生:
“嗯,同学们,这个问题啊,大家分小组来研究,一会儿交流,好不好?"
一会儿,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这首诗不是假的!河面上结了冰怕什么,那老头随身带一把小铲子,在冰上凿一窟窿,他不照样可以钓鱼吗?”老师冲动得一个箭步跨过去,紧紧握住孩子的手:“天才啊!”
这节课就这么完毕了。
老师们,问题出在哪里?
我们说,学诗,不妨去抠一抠诗眼。在我看来,柳宗元这首诗的诗眼就在一个字上-—“独钓寒江雪”的“钓”。“钓”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钓”是等待,“钓”是静观其变,“钓"是东山再起。
中国历史上有几个非常著名的渔翁,第一个,姜子牙,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他在渭水之滨钓鱼,他的鱼钩,直的!更搞笑的是:那个钩离水面还有三尺!他不是在钓鱼,是在钓一个人——周文王姬昌。后来姜子牙辅佐周武王,打下了周朝近八百年的基业。这叫“等待时机”。
第二个著名的渔翁—-严子陵,东汉时候人,跟光武帝刘秀关系好得不得了,但光武帝刘秀恢复了汉室以后,。《严公祠记》还是范仲淹写的:“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种“钓”,是功成身退,是明哲保身,是独和天地精神相往来。
还有一个著名的渔翁,柳宗元。柳宗元的钓文化和严子陵的钓文化有所不同-—他在等待东山再起的时机。他参和王叔文政治集团失败被贬,一贬再贬,甚至没有栖身之地,住在一个破庙里,非常可怜。但是即便如此,他仍然没有改变报效朝廷的心愿。这就是“钓”的内涵,是《江雪》,学生可以不知道,但是老师,我们是读书人,这种文化的启蒙,要靠我们来做的,我们应该知道。
三条最根本的理论策略
当我们确定了古诗教学的三个价值取向之后,接下去就是如何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去。下面,我想和老师们分享三条根本的理论策略.
第一,既然是诗性为重,那么它的根本策略就应该是“会心吟诵得其韵”。古诗教学根本的方法就是吟诵,当然如今讲吟诵,是现代汉语语境下的吟诵,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下的吟诵了。或者说,对传统意义上的吟诵也要进展现代重构.
第二,既然是意象为重,那么根本的教学策略就应是“诚心直观得其象”。所以我反复强调,古诗要“举象”,“举”就是翻开,就是呈现,就是营造。不仅要“举象”,还要“造境".只有在举象、造境的根底上,学生才能真正领会诗之三昧.
第三,既然是共感为重,那么教学的根本策略就应是“潜心涵泳得其意”。这个“意",不是意思,不是意象,而是意象所承载着的人的情感、人的心理,是意蕴,是共感。
下面我们来讲第一条:“会心吟诵得其韵”.
在古诗教学中,诵读、吟诵是对诗最大的保护。吟诵的整体性,吟诵的音乐性,吟诵和诗的直接晤面,都在小心翼翼地保护诗作为一个整体、,不是傻傻地吟诵,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吟诵得揉合到诗的整体意境中去.
我有个徒弟叫王自文,参加全国第六届小学语文青年老师阅读教学大赛,上的是《古诗两首》(《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获得了一等奖。之所以获得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诵读策略上的创新。
这两首古诗的教学,诵读不是一次到位,不是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而是融人到教学的全过程,从头到尾贯穿着、揉合着吟诵,吟诵成了这节课最根本的策略,以吟诵为主线穿插着背景的介绍、诗眼的挖掘和意境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