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讽谏小议》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讽谏小议》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古代的诤谏制度。
2、学习和掌握一些典型的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自学古文,,容易造成重复,失去新鲜感。而名气不大的人的语言要引用还有一个原则,那就是真有过人的深刻或者生动。元英宗问身边的人今天是否还有魏徵那样敢于说话的人时,拜往说:
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大臣。圆盘子盛水,水是圆的;方杯子盛水,水就是方的。因为唐太宗有度量,肯纳谏,所以魏徵才敢说真话。
这话不但说得很深刻,而且还很生动,很形象,值得一引。但这好像不是古
人的话,因为作者没有引用原文,其原因是,这是一篇写给初中生看的文章,引
用原文多了,很容易变成阅读的障碍。用现代汉语转述,也是一种引用方法。这
不是很有权威了吗?但是,作者觉得还不够。还要用自己话来说一下,当然话要
说得漂亮一点:
皇帝是标杆,臣子不过是随杆移动的影子。
问题七:这是论述的第二个层次,已经是相当深刻了,但是作者还是没有想结束的样子。为什么呢?
明确:文章的主旨是讲进谏的风险的,论点发展到这里,给人一种印象,好像是只要遇到明君,就没有风险了。是不是这样呢?又一个层次的问题自然而然地提出来了。即使遇到像唐太宗这样的明君,也是很危险的。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没能贤明的皇后,魏徵的命运就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
提出这个矛盾进行分析,论点就有了发展:尽管封建王朝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设立谏诤机构,养了一批谏议大夫、拾遗、补阙、正言这样的官职;但是,
3/6
《讽谏小议》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又正是封建体制本身,养育了阿谀逢迎之徒。最后作者又一次强调:
真正的批评不可能存在于主奴之间。
更为警策的是作者最后的结论:
没有平等,就不能分享真理。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虽然是写随笔,追求趣味性,但更为突出的是,作者对思想深邃性的追求。
附:“阅读练习·探究”解答
第一题
(晏子的机智幽默化对抗为一笑。本篇对话的特点即幽默应对。)
楚王输了却笑,主要有四个原因。第一,晏子的应对,确实十分机智幽默。幽默的功能,就是把矛盾对抗化为轻松一笑。第二,楚王与晏子,并非完全的敌对关系。他之所以“欲辱之”,无非是想在外交场合出出晏子的洋相,占个上风,取得精神优势,因此多半是抱着游戏的心态而进行的。第三,捉盗的事端,本来就是他与左右设计的闹剧,其中的虚假胡闹荒唐可笑,他原就心知肚明。第四,他的笑,并非完全的开心快乐,多半还是自嘲苦笑。学生能答到第一条即可。
本篇的对话与其他各篇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机智幽默。邹忌、曹刿、唐且都
是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晏子相反,他把自己的观点隐藏起来,装作肯定对方
观点,并按照对方的逻辑,歪理歪推,使对方的荒谬最大化,用对方的观点和逻
辑来否定对方。比如第一则,楚王本想让堂堂齐国使者晏子从小门入,以此来羞
辱晏子的矮小。而晏子也装作肯定用小门迎接来使是合适的,但他虚拟出一个“前
提”:这个小门是狗门,只有狗国才可以用它来迎接来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