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雄安新区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创新研究.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雄安新区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创新研究.doc

上传人:金钏 2022/3/21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雄安新区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创新研究.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下雄安新区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创新研究
摘 要:雄安位于河北之内、间于京津之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中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三地联动背景下不仅可以有效消除长期以来河北省落后于京津的缺陷,且基于科学的定位也能够减轻京调,促使其打破局限思维,形成与时俱进的人才“共享理念”,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将高层次人才输入到雄安新区。其中,北京、天津的高层次人才供给已经呈现高度饱和状态,但由于地方政府、单位、企业过于担忧自身人才利益,仍然会从体制方面进行流动约束。但事实上,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已经提供了“腾笼换鸟”的优势条件,一方面从高层次人才自身出发,寻求新的环境、新的资源、新的机遇,必然能够获得更有利于职业生涯长远发展的收益;另一方面,对于北京、天津而言,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社会职能、经济要素的嬗变,相当一部分人才已经失去了保留价值,基于释放“高层次人才”才能引进“更高层次人才”,这其实是一种双赢战略——结合“共享经济”的理念,推行“共享人才”机制,能够形成以雄安新区为中心的京津冀三地人才“大流动”。
(2)打破制度壁垒、提供优质保障。
结合现实,高层次人才对于既得利益的考虑要远比新的利益更为慎重,除了经济收入、工作环境、职业升迁等“显性利益”之外,导致高层次人才流动缓慢的“结症”更多地在于制度壁垒。立足“人才共享”理念的设定,只能从宏观上解决“需要”与“不需要”的问题,以优化各自区域内高层次人才布局的合理性,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流动”和“不流动”的问题——这就涉及到复杂的法律、法规、制度等问题,例如,京津冀协同区域之内,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养老制度等存在的隔阂——高层次人才不可能均是“孑然一身”,如果无法打破制度壁垒,则雄安新区在短时间内补充高层次人才的构想就无法落地。因此,对于有意愿落户雄安新区的高层次人才,应该在户籍、住房、教育等相关方面提供优质的保障,彻底解决后顾之忧。
(3)打破视野桎梏、构建多元渠道。
客观上,京津冀协同发展到主导机制是经济产业、生态环境、社会功能等,整个规划框架具有宏觀意识。而“人才配置”在协同发展框架下并没有明确体现,寄希望于一劳永逸的行政手段,显然是无法满足引进需求的。同样,寄希望于经济政策、市场调节来实现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也面临着人才错位的问题,例如专业不对口、就业观念差异等。事实上,雄安新区高层次人才引进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视野局限,高层次人才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且并非一定要求援于京津两地,构建多元渠道吸引高层次人才与承担“北京疏导区”职能并不矛盾,例如可立足河北高校、面向全国市场招揽人才,但这一过程中应该注重与自身经济结构的匹配性控制。
2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雄安新区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创新建议
(1)重视协同氛围构建,健全人才引进机制。
雄安新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产物,在资源获取方面不应一味追求“有形实体”,更应该重视柔性优势的借鉴。宏观上,“三轴心”的社会关系重构中,北京、天津的人才优势必然会想雄安新区及整个河北省倾斜,但雄安新区要留得住人才,还要保持与北京、天津一致的高层次人才环境氛围,如创业氛围、合作氛围、学****氛围等,减少人才迁徙之后产生的隔离感。在这一方面,雄安新区可通过政府合作、企业合作、高校合作等方式,以“组织形态”营造高层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