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学习针灸学的感悟
针灸学学习感悟
对于大学知识的学习,和高中确乎颇有不同。在以前,虽说每学期都有新的课程,但科目总还是不变的。而如今,每一学期都是新的几门课程,这就时常让自己陷入了探索新的学习方法的困境。于是,我们便往,若是能够点取准确,其基本定位也就掌握了,而且不至于枯燥,在此基础上再对其定位的描述稍加温习,便没有什么问题了。再来说归经,任督二脉的穴位归经自是简单,不必细说。十二正经在四肢的分布也都是比较有规律的,在定位大致清楚地条件下,再对归经稍加记忆,掌握也不是难事。对于背胸部的经脉分布,也是颇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在腹部正中旁开2寸,胸部正中旁开4寸,基本都属胃经;腹部正中旁开4寸,基本都属脾经;,胸部正中旁开2寸,则属肾经;在背部,。
接下来是对腧穴主治的记忆。腧穴主治不外三条——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腧穴所在,主治所及,掌握好了腧穴定位,其近治作用也就不在话下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对于归经明了后,腧穴的远治作用也便有了大致的方向。而对于腧穴的特殊治疗作用,就需要单独记忆了。
在对经脉的循行,腧穴的定位、归经和主治大致了解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不断重复,以加强记忆了。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需要变换各种方式,以调动大脑的兴奋性,保持较高的记忆水平,达到最佳的记忆效果。为此,我们可以对腧穴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
细说来,在纵向比较上,可以经脉循行为依据,纵向总结比较每一经的腧穴,在这个过程中以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在掌握十四经脉循行的基础上,以十四经脉循行体表部位为主要依据,在腧穴分经主治规律的指导下,纵向学习总结每一条经脉的腧穴。如此,以经统穴可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能对每一经腧穴的大体分布位置及主治病症有更系统更全面地认识。如同将食材烹饪为佳肴一般,将先前杂乱的知识点系统化、灵活化、生动化。
在横向比较中,我们可以在腧穴主治规律的指导下,横向归纳腧穴的主治作用。
凡是腧穴都有近治作用,这是一切腧穴主治的普遍规律。根据腧穴的近治作用,将人体全身各部的腧穴进行归纳:头面部腧穴主治头面病症,躯干部穴位主治脏腑病症等。如,胃脘部的中脘、上脘、建里、梁门等,主治胃腑疾病;眼周围的精明、承泣、四白等,主治目疾。
十四经脉腧穴具有远治作用,尤以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更为显著。横向归纳总结这些穴位的远治作用,能更好的掌握其临床应用的特点。例如太冲、行间可清泄肝胆火热,故可治疗头痛、眩晕、胁痛和目疾等,公孙、足三里可补益脾胃,故可治疗腹胀、腹痛、呕吐等。
腧穴的特殊治疗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或是相对特异性的治疗作用,这是小部分腧穴主治的特殊规律。例如,天枢穴对肠道蠕动有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既能通便又能止泻;内关可以双向调节心率;至阴可以调整胎位,大椎可以泻热,隐白善治崩漏等。把这一类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腧穴归纳在一起集中学忆的目的。
在横向比较上,也应该注意位置相近、取穴标志相关的穴位之间的比较。把这些穴位进行对比和总结,可以有效避免部位相近的穴位之间的混淆。如位于腕横纹上的阳溪、阳池、神门、太渊等,位于肘横纹的尺泽、曲泽、曲池等,以及平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