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胆道疾病48例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6-0313-02
肝胆道疾病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胆道疾病48例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6-0313-02
肝胆道疾病多系肝胆湿热蕴结,肝气郁结,胆气不降,气滞血瘀或砂石虫体阴塞胆道,气机不畅所致。笔者近几年来运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本病,取得较好效果。现将48例临床治疗观察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48例,男15例,女33例,年龄17~65岁,以中年妇女为多,病程3天-10年。本组病例多有发热、畏寒,恶心吐呕,纳呆,厌油腻,腹部胀满疼痛,以右上腹疼痛为甚,痛剧时可向肩背部放射痛,大便多秘结,小便短赤,部分有皮肤巩膜黄染,舌质多红,苔多黄腻或黄白相兼,脉多弦滑数,右上腹部均有压痛,莫菲氏征多阳性,B超检查多有胆囊增大,胆壁增厚,胆汁混浊或胆总管扩张等阳性征。
二、治疗方法
1、基础方:柴胡、白芍、枳壳、香附子、郁金、茵陈、金钱草、甘草。
2、随证加减:热甚酌加栀子、蒲公英、黄芩、大黄;湿甚者加川黄连,生茵陈,酌加苡仁、茯苓、车前、木通;肝郁气滞者酌加青皮,佛手;肝郁脾虚者酌加白术、茯苓、党参。痛甚者加重白芍,徐长卿,川连子,酌加延胡索、木香。血瘀者酌加桃仁、丹参、赤芍、大黄;胆石者加重金钱草,酌加内金、海金砂。蛔虫梗塞者酌加乌梅、川楝子、槟榔。
3、用法:每天1剂,水煎3次分服。
三、治疗结果
本组痊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40例;好转(临床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或明显好转)6例;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转外科手术治疗)2例。
四、病案举例
例一:金某,女,42岁,老师,2006年2月21日入院,住院号:112157,入院诊断:急性胆囊炎。患者于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部胀满不适,疼痛伴阵发性加剧,恶心呕吐,胃内容物,胃纳差,厌油腻,小便短赤,大便2天未解,无明显发热畏寒,曾在当地卫生院治疗(亮菌甲素)等药物,但未见好转而转入院。检查: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未见异常,腹尚软,右上腹压痛,轻反跳痛,莫菲氏征阳性,舌质红,苔微黄,脉弦滑,B超报告,㎝×㎝,囊内未见异物反射,提示急性胆囊炎,审证参脉,此乃肝胆湿热蕴结,气失舒展。治宜疏肝理气,通腑泄热,止痛,处方:柴胡10g,白芍30g,徐长卿20,枳实10g,茯苓20g,香附子10,川连子15,延胡10g,川朴10g,甘草6g,茵陈20g,大黄5g。服3剂后,上腹部疼痛、腹胀明显减轻,恶心呕吐消失,食欲增进,大便每天1次,再服4剂,临床症状体征消失,住院8天痊愈出院。
例二:李某,女,47岁,2006年5月7日入院。入院诊断: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患者有慢性胆囊炎病史5年,近5天来食欲不振,厌油腻,睡眠欠佳,发热畏寒,上腹部持续性疼痛伴阵发性加剧,并放射至肩背部痛,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数次,大便3天未解,小便短赤。在当地治疗无效而入院。检查:,脉搏90次/分,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