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教育学读书笔记.doc

格式:doc   大小:4,848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教育学读书笔记.doc

上传人:Alone-丁丁 2022/3/26 文件大小:4.73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教育学读书笔记.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教育学读书笔记
知识点  
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2、生产力如何决定教育的: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教育内容和手段  
3、人力资本理论  
(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4、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意味着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少年期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
: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  
5、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什么? 
总体上: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  
具体讲:  
(1)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 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  
(2)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3)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4)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6、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人生的定向时期,个性的定型时期。
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特殊任务就是要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知识点 
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 :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或说核心问题, 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3、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三者关系: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5、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该学说的理论要点: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根本途径) 
6、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是什么?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该教育目的反映出的基本精神:
7、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或说素质教育的本质) 
( 1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 2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 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 4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案例:为了检查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市教育局检查组上午8时来到前进小学,检查组长向该校校长说明来意后,校长说:“我们学校对素质教育非常重视,课外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有科技小组、美术小组、音乐小组等等,但现在学生们正在上课,下午课外活动时,请你们指导

你认为该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正确吗? 
8、普通中学在德育方面的要求
     普通中学在智育方面的要求
     普通中学在体育方面的要求
     普通中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
     普通中学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
9、为什么说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10、为什么说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11、能不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学生 
知识点 
1、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2)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学生是学****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2、学生的社会地位如何? 
●传统认识: 
整个社会没有把青少年儿童看作是有个性的独立存在的人,儿童或学生在社会上处于从属和依附的地位,儿童对于双亲或学生对于教师要绝对服从,社会上存在鞭挞、体罚儿童或学生的****俗。 
●现代教育思想: 
由于中小学生属于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因此,中小学生在社会中具有主体地位,不仅享有公民的绝大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