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污水处理厂施工有毒气体预防.doc

格式:doc   大小:76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污水处理厂施工有毒气体预防.doc

上传人:63229029 2017/1/4 文件大小:7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污水处理厂施工有毒气体预防.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XX 污水处理厂改造工程施工现场有毒物∧气体∨中毒防治应急预案 XX 年 XX 月日编制说明由于我们施工中遇到旧构筑物(包括污水厂的池体、污水井道、污泥管道等) 改造或拆除的工程。含有一定量的有毒物(气体)直接威胁到我们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足以引起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有毒物(气体)的充分认识,防止有毒物(气体)中毒事故的发生。 1、在生产环境和劳动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因素,称为生产性有害因素。 2、生产环境中可能存在的主要生产性有害因素可以归纳为:生产性毒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等。 3、接触生产性毒物,可能引起各种职业中毒,如一氧化碳中毒、二氧化硫中毒、硫化氢中毒等。 4、在生产作业过程中接触或产生的各种对人体有害的化学毒物,称为生产性毒物。 5、生产性毒物的分类方法很多。按物理形态,可分为气体;按化学成分结合形态,可分为无机毒、有机毒;按毒物对机体产生的毒作用,可分为窒息性毒物、刺激性毒物、神经性毒物、血液性毒物、全身性毒物。 6、将毒物的存在形态、作用特点和化学结构等各种因素综合起来进行综合性分类,生产性毒物可分为金属、非金属毒物、刺激性、窒息性气体、有机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等几类。 7、综上所述,作业场所存在有毒有害气体,我们必须掌握它们的共性和特性, 以及对人体的“三致”作用是指致突变作用、致畸作用、致癌作用。 A 、致突变是指生物和机体的遗传物质在化学、物理、生物学的作用下,发生突然的根本的变异。 B 、致癌是指作业场所中的某些致癌物,可导致体细胞突变,产生肿瘤的作用。 C 、致畸是指生产性毒物对胚胎产生各种不良影响,导致畸胎、死胎、胎儿生长迟缓或某些功能不全等缺陷的作用。 8 、对有毒物(气体) ,一是要初步了解。二是要加强控制。三是要重点掌握职业卫生工程技术的防范技术措施和防毒技术措施。 9、生产性毒物可分为直接接触和非直接接触两大类,为有效防止有毒物(气体)对人体的中毒事件的发生。简言概括为: A、利用监测设备,控制浓度,穿戴防毒面具,设有专人监护。 B、自然通风,利用门窗进行通风换气。机械通风,利用通风机械强制进行通风换气。 C、利用施工现场水资源进行高压机械清洗,污水、污泥在构筑物上的产毒源,稀释中和中介质的种类和化学性质。 10、由于市政工程广泛使用聚四***乙烯(塑性王)具有很强的耐酸、碱能力。窨井盖板、塑料密封件、市政管道、污水厂的栅格盖板等使用范围较广。聚四***乙烯成品无毒,但在被加温至 300 ℃时开始分解;加温至 490 ℃至 600 ℃时分解为有毒的***光气;超过 1000 ℃时产生***丙烯和八***异丁烯,有极强的毒性。故对含有聚四***乙烯密封件和垫料的设备、管道严禁进行切割,以防中毒。在施工过程中须引以为戒。 11、根据《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国家标准( GB5044 -85)对我国接触的 56 种常见毒物的危害程度进行了分级。本预案只对施工现场的几种有毒物(气体)进行概述。 12 、施工现场有毒物(气体)中毒防治应急预案的编制根据工程所需进行不断更新、充实、完善,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实施。有毒物(气体)管理制度 1、加强对施工人员的预防宣传教育,提高全员思想意识和相关的预防知识。 2、从思想上必须重视污泥构筑物、污水井、管道中可能含有硫化氢,有机物或无机物的分解与***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硫化氢气体。 3、利用监测设备,控制浓度每隔 测试浓度,当浓度达到 15ppm 不得进入施工,施工浓度一般控制在 4ppm - 0ppm 之内。加强通风,现场配有专人监护。 4、对施工人员进行个人卫生指导,不在作业场所吃饭、饮水、吸烟等。 5、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不断地改善劳动条件。加强个人防护,正确使用防护防毒用具。 6、利用施工现场水资源进行高压机械清洗,污水、污泥在构筑物上的产毒源, 稀释中和中介质的种类和化学性质,使作业人员脱离或减少直接接触有毒物质。 7、对有条件的有害物质污染源进行密闭、隔离、控制有毒物质逸散。 8、在污水、污泥(井道、管道、构筑物)场所作业须有专业潜水资质的单位人员进行破管开头、封堵或其他抢险处理。 9、对高浓度场所进行作业的同时做好急救响应准备。(H 2S在25ppm 范围内应暂停止施工) 10、对含有有毒物(气体)场所作业前,必须填写《下井作业工作票》,有毒作业时间<2h,未经领导批准,严禁下井作业。 11 、了解作业场所污染的程度、范围及动态变化,以了解毒害的程度及评价劳动条件,采取有效的防毒措施。 12、经医生确诊不能从事有毒有害物质的人员须调离岗位。目录一、毒物进入人体的途经····················() 二、生产性毒物分级标准····················() 1 、毒性指标 2 、有毒物质分级 3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