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接待员,以竹筒捧水为客人接风洗尘,并讲解并描述一个关于白天鹅的故事〕
〔天鹅池竹廊桥〕
〔提示:建议对野竹坪入口处现存竹廊桥及水池进展整治包装,水池名天鹅池。塑一只白天鹅立于池中,岸边立白天鹅碑。另外,在竹亭长廊立黎理泰八千里引竹石刻图,并刻同知陈熙晋诗及《仁怀直隶厅志》关于对黎理泰引种楠竹的记载〕
竹海公园所处的那座大山叫青山,这个水池,叫天鹅泉。相传清代雍正年间,这里还是一片火烧过似的丹霞石头山,是四季不雨的烂岩壳,阳天白日鬼唱歌的死亡之地。或者说,那个时代赤水还没有楠竹。到了乾隆年间,有个叫黎理泰的福建人,到山那边的后槽村跟一位周姓老板打工种蓝靛草,以后就在这里结婚成家。乾隆三十四年即公元1769年,黎理泰回上杭县张芬乡老家接母亲来黔定居,母亲不愿远行,黎理泰只好带上三个弟弟,并挖了4株楠竹苗回后槽栽种,象征黎氏4兄弟在异地安家落户,不忘故土之根。他们把竹苗从福建陆运入江西,进湖南,再从洞庭转长江入赤水到葫芦垴,共费时3月,才把竹苗抬上后槽栽种,后来成活3株。
这段史实后来写进了清代道光《仁怀直隶厅志》:楠竹,出后槽,大者围圆二尺余,厅境尚无楠竹,乾隆三十四年间,闽人黎理泰自福建上杭县携三竿竹种,今种者渐多。
或许是赤水的气候与土质的条件优越,这楠竹见风就长,不过数十年,就在赤水漫山遍岭开展起来了。黎理泰早就想根治对面那座恐惧的死亡山,为百姓造福,于是率黎氏家族带上楠竹苗上山来了。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费了整整一个冬天,把这一片荒山栽上了楠竹苗。哪晓得老天久旱不雨,竹苗都干死了。黎理泰心理一急,病倒了。昏迷中,他似乎听见早已亡故的老母亲对他说:儿呀,赶快去旺隆乡天鹅嘴,向那只石天鹅三拜九叩,请它助你一臂之力
黎理泰醒来后,马上叮嘱儿孙们带上香烛炮竹,用轿子抬上他,来到石鹅嘴。黎理泰双膝跪下,大声恳求石天鹅降雨救民。这时,只见那石鹅嘴慢慢化作一只白天鹅,展翅飞去。这白天鹅就在刚刚大家看到的天鹅池那石壁上连啄了数十下,啄出了一个圆洞,只见一股清泉水哗啦啦喷涌而出,说也怪,这水一出,那血红的山头一下变青了,垂死的楠竹苗转瞬变绿了,恐惧的死亡山变成了郁郁葱葱的大青山。白天鹅在这个池子里尽情跳舞、洗澡,耍了一时三刻后,又扑地一翅飞走了,飞回到旺隆乡的那座石鹅嘴上。
为了恒久纪念黎理泰先生求鹅救竹的功德,当地人就在石鹅嘴峭壁上为黎先生刻了一尊石雕像,11012年2月,这处刻艺精湛的石鹅嘴摩崖造像被贵州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爱护单位。这眼泉水呢,就叫天鹅泉。据当地山民说,每年夏旱季节,就见一群白天鹅飞到天鹅池洗澡,洗了一个时辰,又静静飞走了。只要白天鹅一来,这大青山就要足足下3天3夜雨。这就是大青山为啥子百年长青的隐私。
清代道光年间,仁怀厅同知陈熙晋得知黎理泰先生的大德善举,感动不已,特作了一首诗载入史册:
生前莫作竹王看,千尺梢云又一般。
记否无诸台上客,八千里外报平安。
〔鸳鸯树〕
这两棵树头挨头、脚挨脚,亲近无间,长相厮守,人们叫它鸳鸯树。究竟是远古时代在生愿作比翼鸟,死后化作连理枝的传统爱情故事?还是现代男女躲在竹海偷情的野鸳鸯?就由各自想象吧。
一位不知名的诗人,被这树感动了,吟了一首爱情诗:
哪棵是男?
哪棵是女?
他和她拥抱在一起
不怕世俗目光
不怕无稽之谈
为了爱情
哪怕得罪天庭
他说:不白活一回
第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