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4
文档名称:

中医耳鼻咽喉科.ppt

格式:ppt   大小:1,736KB   页数:13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医耳鼻咽喉科.ppt

上传人:杰猫 2022/3/31 文件大小:1.70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医耳鼻咽喉科.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所属关系:少阴肾脉循咽喉
生理关系:肾精五液上荣咽喉
病理关系:肾阴不足,虚火上炎
治疗关系:滋养肾阴,引火归元

所属关系:厥反复发作。
鉴别诊断:耳疮
分型证治:
1 .风热湿邪犯耳
旋耳疮急性期耳部症状为主,风热湿邪兼肝胆火热蒸灼。
治法:清热利湿,疏风止痒
驱风止痒兼化湿—消风散
湿重局部渗出多—萆泻渗湿汤
湿热壅盛,肝胆有火—龙胆泻肝汤

旋耳疮慢性期+脾气虚
治法: 养血熄风润燥,
,以治血为主.
(地黄飲)

.
耳带状疱疹 是指发生在外耳及耳周皮肤的带状疱疹。 临床以耳痛,外耳疱疹,甚则耳聋,眩晕,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
病因病机:

风热邪毒上犯耳窍;

湿热邪毒上犯耳窍,犯及肝胆
诊断
诊断要点:
可有受凉及过劳等病史
耳周耳内灼热疼痛,甚者
口眼歪斜,耳聋耳鸣,眩晕
耳周耳内疱疹,密集成簇
辨证治疗
:

治法:疏风散邪,清热解毒 银翘散加减

治法:清泻肝胆,解毒利湿 龙胆泻肝汤
耳疖耳疮
定义:耳疖(疔)—发生于外耳道的疖肿,以
局部红肿突起为特点。
病因病机:


病因病理
:
挖耳损伤耳道, 污水入耳,
邪滞耳道肌肤而发;

耳疖多偏热毒
诊断要点
病位为耳道肌肤, 耳痛.
耳疖局部红肿隆起耳痛较重
鉴别诊断:
与脓耳鉴别
外耳 中耳
风热邪毒外侵:
表热证+耳痛红肿
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五味消毒饮合银翘散。
肝胆湿热上蒸:
清泻肝胆,利湿消肿;
龙胆泻肝汤加减。
外治法:
1 热敷(理疗)
2 换药(黄连膏,化毒散)
3 切开换药
压紧切口处,防止耳道狭窄。
耳瘘
定义:耳瘘是指发生于耳前或耳后的
瘘 管,多属先天性,属于一种
先 天畸形。
先天性耳前瘘管 *是第一腮沟在胚胎期融合不全造成的遗迹. 临床表现:,,肿,痛. 治疗:感染时切开引流,全身用抗菌素无炎症期手术切除(中医术式)
耳壳流痰(耳廓痰包)
是指耳廓局限性,无痛性肿胀,肤色不变,按之柔软,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液体为临床特征的疾病。
断耳疮
是指以耳廓红肿,溃烂流脓,甚至软骨坏死,耳廓变形为临床特征的疾病。
耳带状疱疹
是指发生在外耳及耳周皮肤的带状疱疹。
临床以耳痛,外耳疱疹,甚则耳聋,眩晕,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
脓耳
定义:耳膜穿孔,耳内流脓。
病因病理:
六淫之邪—风热之邪引发
内因—肝脾肾胆功能失调
,邪毒外侵
(1)外感风热湿邪,引动肝胆之火,内外邪结
聚耳窍。
(2)沐浴污水入耳,郁而化热,蒸灼耳膜,
发为脓耳。
,上犯耳窍
脓耳日久,正不抵邪,邪毒留滞,脾虚湿停,犯于耳窍。
,邪毒停聚
现代医学有关病因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