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从武式太极拳浅谈太极拳的刚柔.pdf

格式:pdf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从武式太极拳浅谈太极拳的刚柔.pdf

上传人:zhangbing32159 2014/11/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从武式太极拳浅谈太极拳的刚柔.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从武式太极拳浅谈太极拳的刚柔
-----段陟
许多太极拳著作中都有“刚柔”之词句,并有着诸多的阐论,如“人刚我柔为
之走”、“养气者纯刚”、“柔中寓刚”、“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柔相济”、
“柔过劲刚落点”等等,使得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应接不暇、莫衷一是。笔者学****传
统太极拳二十余年,蒙恩师乔松茂先生和李正藩先生口授体示,虽愚钝不敏,也略
有所得,不敢自密,愿与太极拳爱好者共勉。现就自己多年****炼传统武式太极拳的
体会浅谈一下太极拳的刚柔,仅作抛砖引玉之探,供有志于斯技者参考验证。
武式太极拳由清代武禹襄先生所创,传其甥李经伦(字亦畲)、李承伦(字启
轩),李亦畲传子李宝廉(字石泉)、李宝让(字逊之)、郝为真等,李石泉和李
逊之又各有传人槐荫、棠荫、池荫,续传锦藩、光藩、殷藩、旭藩等;李启轩传宝
琛(长子)、宝桓(三子)、葛顺成、马静波等,宝琛传子福荫(字集五),福荫
传中藩、正藩、公藩三子及徒霍梦魁,宝桓传子召荫;福荫先生 1913 年自保定高
等师范学堂毕业后,在永年十三中教数学、物理,拳术上也曾受教于郝为真先生,
并协助郝为真先生在十三中教拳;正藩先生幼承家传太极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
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先后于北京、乐山、成都等地献身国家重点项目建设,业余
传拳,这是李家家传的一支承系。李宝让另传外姓弟子魏霈林、赵允元、刘梦笔、
姚继祖,并于 1940 年拍摄师生合影留念;魏霈林传子魏高申、魏高志、魏高义;
姚继祖传金竞成、翟维传、钟振山、胡凤鸣、翟会传等。
武式太极拳整个套路共八十余式,拳式小巧紧凑,身法紧严无隙,掤、捋、挤、
按、采、挒、肘、靠贯穿于各势之中,机宜尽蕴于内;进、退、顾、盼、定随势而
生,体态端庄,气势鼓荡,恬静安舒,精神内敛。打手重接劲打劲,不重招数外形。
武式太极拳以简洁的外形、独特的神韵令众多传统太极拳爱好者叹为观止、悠然神
往,势势皆为解说太极拳理、拳法的绝妙范例,为广大太极拳学****者指出了一条快
速入门的捷径,是太极拳爱好者梦寐以求的优秀拳种。武禹襄先生身体力行数十年,
终身致力于太极拳研究,其拳论皆根据其切身体会,简练精要,无一浮词,为近代<br****太极拳者奉为经典。
近来,一些拳道同好得以观看吾辈行拳,其中多人却有“此拳一点也不柔”之
感慨;殊不知,早年传统武式太极拳在河北省永年县老城被称为“太极硬架子”或
“太极刚架子”,其意是初期重在外形之刚,即抻筋拔骨,由刚求松,继而由松入
柔,炼出太极内劲,继而刚柔混于无迹归于凝神致虚。初炼时讲究骨骼支撑,部分
肌肉放松,即在骨骼支撑住整个身体基础上使得部分肌肉放松,气须沉下,自然使<br****炼者产生悬空般巍峨高大感,即由刚入柔;换句话说就是在“紧而不僵”基础上
作到“松而不懈”;如果不讲骨骼支撑而只讲肌肉放松,势必会使****炼者形成“软”
和“懈”,一味地讲究松是不可能的,也根本作不到,只能是部分放松;骨骼必须
支撑住,才能使得势架有“定位”,有了“定位****拳才算有了规矩,即有了拳
势之外形,没有拳势外形支撑的拳意是空洞无物的,即有形之意才是真意,无形之
意势必练成“软拳”,一经交手,定无法守住自己之疆土。武式太极拳重内不重外,
不注重招式而重气势,是指工夫到了相当的程度,初期的训练还是必须强调外形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