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肌肉拉伸疗法
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软组织牵伸根底
第三节 上肢肌肉牵伸技术
第四节 下肢牵伸技术与程序
第五节 脊柱牵伸技术
2021/1/12
2
第一节 概述
返回
2021/1位或构造运动或被运动到既定运动范围的才能,即功能性活动范围〔ROM〕
返回
2021/1/12
22
三 、骨骼肌的收缩方式
肌肉收缩时,肌张力根本不变,但肌长度发生变化,产生关节运动。又称动态收缩。
根据等张收缩时肌纤维长度改变不同,分为向心性收缩和离心性收缩。
返回
2021/1/12
23
三、骨骼肌的收缩方式
向心性收缩 如屈肘时的肱二头肌收缩、伸膝时的股四头肌收缩。
离心性收缩 如负重屈肘后缓慢放松时的肱二头肌收缩,下蹲时的股四头肌收缩。
返回
2021/1/12
24
三、骨骼肌的收缩方式
肌肉收缩时,肌肉的起止点之间的间隔 无变化,其肌纤维长度根本不变,亦不发生关节运动,但肌张力明显增高。又称等长静态收缩。
如半蹲位时的股四头肌收缩;手握哑铃做伸屈肘活动进展的锻炼。
返回
2021/1/12
25
四、软组织挛缩及其类型
挛缩定义:
肌腱装置和通过关节周围的软组织适应性短缩,导致被动或主动牵伸明显的抵抗和限制ROM。如肘屈曲挛缩;髋内收肌挛缩。
返回
2021/1/12
26
四、软组织挛缩及其类型
㈠挛缩常见的原因
由于疾病使身体某部位长期制动;
坐位工作和生活习惯;
姿势异常和肌肉失衡;
骨骼肌和神经肌肉的受损;
组织创伤所导致的炎症和疼痛;
先天或后天畸形。
返回
2021/1/12
27
四、软组织挛缩及其类型
㈡挛缩分类
肌静力性挛缩
瘢痕粘连
纤维性粘连
不可逆性挛缩
假性肌静力性挛缩
2021/1/12
28
第三节 上肢肌肉牵伸技术
返回
2021/1/12
29
一、肩部肌肉
㈠徒手被动牵伸
牵伸肌群:肩关节后伸肌群。
牵伸目的:增加肩关节前屈的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前屈,屈肘,前臂及手放松。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站在牵伸一侧,上方手从内侧握住肘关节/肱骨远端的前方,下方手放在肩胛骨腋缘固定肩胛骨。
返回
2021/1/12
30
一、肩部肌肉
牵伸手法:上方手将肱骨被动前屈到最大范罔,以拉长肩后伸肌群。牵拉大圆肌,或者固定胸椎或骨盆上部以牵拉背阔肌。上方的手将挪动患者肱骨被动前屈至肩完全屈曲的最大范围,以牵拉肩关节后伸肌群。
肩后伸肌群牵伸
肩前屈肌群牵伸
返回
2021/1/12
31
一、肩部肌肉
牵伸肌群:肩关节前屈肌群。
牵伸目的:增加肩关节后伸的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俯卧位,上肢放在体侧,前臂及手放松。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站在牵伸一侧,上方手放在肩胛骨上固定肩胛骨,下方手从掌侧握住肘关节。
肩部后伸牵伸手法:下方的手从掌侧托起肱骨远端,将肱骨被动后伸至最大范围,以拉长肩前屈肌群,注意固定好肩胛骨后部并防止代偿运动。
返回
2021/1/12
32
一、肩部肌肉
牵伸肌群:肩内收肌群。
牵伸目的:增加肩外展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肩外展,屈肘90°。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站在牵伸侧,上方手托住肘部,下方手放在腋下。
返回
2021/1/12
33
一、肩部肌肉
肩部外展牵伸手法:上方手托住肱骨远端,将肱骨被动外展至最大范围,以牵伸肩内收肌群。下方手固定肩胛骨的腋侧缘,挪动患者肱骨被动外展至肩完全外展的最大范围,以牵拉肩内收肌群。
肩内收肌群牵伸
肩外旋肌群牵伸
返回
2021/1/12
34
一、肩部肌肉
牵伸肌群:肩外旋肌群。
牵伸目的:增加肩内旋活动度。
患者体位:仰卧位,外展患者肩关节至一舒适的位置〔起始的30°或45°〕或肩关节稳定在外展90°、屈肘90°。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的足,站在牵伸一侧。内侧手握住肱骨远端,外侧手握住前臂远端。
肩部的内旋牵伸手法:内侧手固定肱骨远端,外侧手挪动前臂使肩关节内旋,将前臂向床面被动运动至最大范围,充分拉长肩关节外旋肌群。
返回
2021/1/12
35
一、肩部肌肉
牵伸肌群:肩内旋肌群。
牵伸目的:增加肩关节外旋〔以牵拉肩内旋肌〕。
患者体位:仰卧位,外展患者肩关节至一舒适的位置〔30°~45°〕,假如肩关节稳定那么外展至90°、屈肘90°。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站在牵伸的一侧,外侧手握住肱骨远端,内侧手握住前臂远端。
返回
2021/1/12
36
一、肩部肌肉
肩关节外旋牵伸手法:内侧手挪动前臂使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