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文档名称:

詹天佑 (2).doc

格式:doc   大小:31KB   页数:2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詹天佑 (2).doc

上传人:nracyx 2022/4/4 文件大小:3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詹天佑 (2).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教学目的
  1.理解詹天佑在当时情况下如何抑制修筑铁路过程中自然条件的困难,成功修筑了京张铁路。学习他的科学态度和刻苦精神,激发学生爱国、立志为祖国作奉献的情感.(精品文档请下载)
  2.学习课文三、四段,理解含义深化的句子,结合当说明了詹天佑确实是一位出色的爱国工程师!请大家快速阅读全文,谈谈学习收获。(精品文档请下载)
  2.德育浸透:生活在祖国日益繁荣兴盛的今天,我们也应该像詹天佑那样,从小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的四化建立作奉献.(精品文档请下载)
  五、作业练习:附后(见作业本)
  附板书:
          20。詹天佑
          勘测线路
    出色    开凿隧道    提早开工
       设计“人”字形线路
 
《詹天佑》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出色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爱国祖国、立志为作国作奉献的思想感情和创新精神.(精品文档请下载)
2、理解含义深化的句子,从中体会詹天佑的出色才华和爱国精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才能。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詹天佑的出色才干和爱国精神.
难点:
理解含义深化的句子.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2、詹天佑人像
教学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法   2、朗读感悟法   3、直观演示法
设计意图:
 1、通过抓文中的重点语句来引导学生深化体会詹天佑的出色才干和爱国之情。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来学习,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联络上节课,介绍时代背景,整体认识詹天佑:
1、(出示詹天佑的画像)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张画像时,你一定会想起詹天佑动人的事迹——主持修筑我国第一条铁路干线—-京张铁路。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控制着我国铁路的修筑权,铁路修到哪里,他们侵略的魔爪就伸到哪里。在帝国主义国家的阻挠和要挟下,。我们每一个中他,让我们响亮的呼唤他的名字-—学生齐读詹天佑(精品文档请下载)
 
 2、下面请同学们快速自渎课文,看看作者主要写了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哪几件事?
3、指名说,随生板书: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二、品读感悟,体会詹天佑的出色才干和爱国思想。
    1、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抑制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节课老师想让同学们自学这个问题,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学好?(精品文档请下载)
2、出示自学提示: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想?怎样做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习方法可以采用朗读、画图、画句子等方法.)(精品文档请下载)
3、作者从勘测线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方面来写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你们小组对哪一方面感兴趣,.(精品文档请下载)
    3、学生自学,小组内交流,老师随机指导。
4、全班交流:
交流一:修筑铁路的第一步就是勘测线路。下面我们有请学习勘测线路的小组汇报一下他们的学习情况.
① 指名汇报。
你们小组谁来补充继续汇报。
②出示句1: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之类的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精品文档请下载)
(a)、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你从哪儿体会到他工作严谨的?对工作人员的严格要求?
(b)、谁能读读这句话,把自己感悟到的充分读出来?
(c)、假设你就是詹天佑,你会怎么勉励工程人员呢?谁来读读这句话?
引导学生想象:在施工发动会上,詹天佑面对所有的铁路建立者,大方激昂地勉励工程人员——(请女生读)
看到有些工程人员偶尔粗心,施工质量不是很高,詹天佑语重心长地勉励工程人员-—(请男生读)
极个别工程人员因为条件艰辛,消极怠工,詹天佑既严厉而又勉励工程人员--(请男女生齐读)
(d)、同学们:詹天佑只是一次两次对工程人员这样说的吗?你是从哪个词语表达出来的?
(e)延伸:假设你的同桌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你怎样教育他(她)?
③ ?
④ 出示句子2:“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构图。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詹天佑不管条件怎样恶劣,,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