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隧道式PICC置管与传统PICC置管的对照研究
作者:范彬 黄芬 梅孟雪
[摘要] 目的 探讨隧道式PICC置管方法与传统PICC置管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入的中心静脉(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临床应用广泛,传统穿刺方法通常为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虽然PICC置管有很多优点,但有研究证实其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6%[1]。还有患者PICC带管期间由于操作不当等原因,引起导管脱出继发性移位导致非计划性拔管[2]。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不仅增加患者身体负担,还增加了治疗成本。因此改良穿刺方法,有效降低并发症,提升穿刺效果十分重要[3]。本研究将隧道式PICC静脉置管方法与传统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静脉置管方法的置管效果进行比较,为探索改良的置管方法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76例静脉置管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遵医嘱初次化疗前置管;②年龄≥18岁;③患者意识清楚,能正常配合;④穿刺处皮肤完整,上臂贵要静脉符合穿刺条件者。排除标准:①PICC置管绝对禁忌证;②凝血功能障碍或血小板计数<20×109/L;③研究期限内患者死亡或主观因素放弃治疗导致非计划性拔管者。将符合标准的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本研究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经患者知情同意。 方法
两组均由PICC门诊2名专科护士进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操作,操作流程严格按照江西省PICC置管操作标准流程。均采用同厂家公司生产的4Fr三向瓣膜PICC导管,置管后患者均需进行X线胸部能量减影摄片定位。在置管后首次48 h和每周按照2016年的《输液治疗实践标准》中PICC维护流程进行换药维护[4],维护时使用同厂家中心静脉置管护理套件,均不使用思乐扣固定。
观察组置入方法 采用经皮下隧道法穿刺。具体操作方法:①超声引导下评估血管走向,在上臂中段1/3及以上选择合适的静脉待穿刺点,确定穿刺部位和隧道出口位置,并做好两个标记。测量好预计置入的长度。最佳静脉穿刺点在皮肤穿刺点(隧道出口位置)近心端2~4 cm处,皮肤穿刺点至静脉穿刺点之间的距离,视为皮下隧道的长度。②对需置管侧手臂整臂消毒,采用最大无菌屏障法铺巾,预冲导管和配件,安放无菌探头和保护套,超声引导下穿刺成功后穿刺针内送入导丝,撤出穿刺针,保留导丝。③%利多卡因从皮肤穿刺点至静脉穿刺点进行皮下局部麻醉。④钝性分离:用10 %生理盐水从皮肤穿刺点注入皮下为6~7 mL,或从皮肤穿刺点及静脉穿刺点两边各注入皮下约3 mL,边进针边推水,边退针边推水。⑤扩皮:使用扩皮刀,扩大穿刺点,再用扩皮刀沿导丝上方,与导丝成平行角度做皮肤切开(切皮厚度取决于组织的厚度,注意不能切割到导丝)。⑥沿导丝送入扩张器,使插管鞘进入血管,撤出导丝和扩张器内芯,确保插管鞘不移位,将导管自插管鞘缓慢匀速送入血管,在心电引导下将导管送至预测长度,撤出插管鞘并撕裂,撤出支撑导丝。⑦用隧道针钝端以5°~10°角刺入,从穿刺点位置向静脉穿刺点处做2~4 cm长度的皮下隧道,保持隧道针两端均在皮肤组织外。⑧将导管尾端与隧道针螺纹连接,一手轻按穿刺处导管,另一手通过隧道针将导管从皮下隧道拉出一定长度,保持导管尖端不发生变化。⑨修剪导管长度,安装连接器套件,并冲封管。⑩静脉穿刺点处用无菌小方纱覆盖并用免缝胶带黏贴,皮肤穿刺点用无菌小方纱覆盖,无菌透明敷料无张力覆盖贴住两个穿刺点,固定并包扎。
对照组置入方法 对患者进行传统超声引导下塞丁格穿刺技术PICC置管[5]。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科室固定人员对患者住院期间和返院维护进行观察和资料收集,观察的主要内容为患者的48 h内渗血、机械性静脉炎、导管脱出继发性移位、一次置管成功率。
渗血 患者置管后48 h内透过透明敷贴观察穿刺点纱布浸血发生情况。轻度:浸血面积1 cm×1 cm;中度:2 cm×2 cm;重度:≥3 cm×3 cm[6]。
机械性静脉炎 使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标准[4]。Ⅰ级: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Ⅱ级:输液部位疼痛,有发红和(或)水肿;Ⅲ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摸到结节;Ⅳ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有条索状物形成,可触及的静脉条索状物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