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莫言:虚伪的教育.doc

格式:doc   大小:22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莫言:虚伪的教育.doc

上传人:upcfxx 2022/4/8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莫言:虚伪的教育.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莫言:虚伪的教育
来源:现代和经典网
【编者按】这是莫言写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一篇文章,今天读来,仍然振聋发聩。也可见,近二十年过去了,我们的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并无本质改变。背后的原因,值得讨论。 (精品文档请下载)
    前年,由阶级"感情,但我们却硬要消灭学生头脑中的这种感情。我们教材中的有些文章作者明明是表达了自己的“资产阶级”感情,我们却硬要给人家进展“无产阶级”的解释。(精品文档请下载)
    问题还是回到我们的教育目的上来吧,我们的语文教育最终要到达的目的,并不是要学生可以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允许摹仿着教材上的光辉样板抒发“无产阶级”感情);我们要培养的是思想“安康”的接班人,并不需要感情细腻的“小资产阶级”;我们恨不得让后代都像一个模子里做出来的乖孩子,决不希望培养出在思想上敢于标新立异的“异类”.有人鼓励在自然科学领域标新立异、创造创造,但似乎并不鼓励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标新立异,更不希望创造创造。,,我们的孩子们的作文,也就必然地成为鹦鹉学舌,千篇一律,抒发着同样的
“感情”,编造着同样的故事。但是他们写给同学的信却是妙语连珠、妙趣横生。可见孩子们也知道,为上的文章,必须说假话,抒假情,否那么你就别想上大学;而写给朋友看的文章才可以自由挥洒、吐露心声。假设我们的这种教育方法真能把我们的后代培养成“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那就这样搞下去吧!但事实恰恰相反,孩子们在上学期间就看出了教育的虚伪,就被训练出了不说“人话"的本领,更不必说分开学校进人复杂的社会之后。(精品文档请下载)
    仔细一想,我们的孩子用两种笔调写文章的现象,在某种意义上是继承了传统。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那些孩子,用一种笔调写应试的八股文,用另一种笔调填词赋诗写小说。做八股文是正业,关系到个人前程;填词赋诗写小说是副业,是野狐禅。《儒林外史》中鲁编修家的小姐,发现自己的新婚夫婿只会写诗根本不会写八股文,气得当场昏厥,可见不会写八股文连漂亮的小姐也不会爱。那时的文人,在文学方面有所成就的,大概有两种情况:一是屡试不第,绝了科举的望,于是就通过文学的方式来抒发心中的愤懑,譬如蒲松龄;二是科场得意,***不得意,被贬到天涯海角,但饭还能吃饱,闲来无事,就写诗填词,发泄感情,打发岁月,譬如苏轼。当然流芳百世的是他们的诗词小说,而不是让他们金榜题了名的八股文章。当然,考中了举人进士的人成千上万,但大都在历史的长河中湮灭了名字,蒲松龄的名字却永垂不朽。我们的孩子,一旦考上大学之后,大概再也不会用那种笔调写那种应试文章,就像用一块砖头敲门,门敲开了,砖头肯定要扔掉。九十年代的语文教育,实在不应该为了帮学生雕琢一块砖头费这样大的力气。这就让人想起了高考。
(精品文档请下载)
    即便有朝一日高考和中考进展了革命性的改革,语文教材也编写得让人满意,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就必然地进步了文学素养,进而进步了人的素质了呢?我想也未必。这未必的原因就是虽然我们有了好的教材、有了好的考试方法,但我们未必有那么多好的、,能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东西。好的老师哪里来?当然主要是通过师范学校的培养。城市的情况我不甚理解,仅就我所接触的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