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中华文化 宗教卷.doc

格式:doc   大小:45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华文化 宗教卷.doc

上传人:63229029 2017/1/26 文件大小:4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华文化 宗教卷.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华文化十万个为什么宗教卷( 1) 1 、为什么释迦牟尼能创立佛教? 释迦牟尼之所以能创建佛教,可以用恩格斯的一句名言来回答:“创立宗教的人,必须本身感到宗教的需要,并且懂得群众对宗教的需要。”释迦牟尼无论是在 29 岁时剃须去发、换下王子服装,偷偷离开王宫,进入丛林,寻找解脱痛苦的“真理”, 还是独坐毕钵罗树下, 面向东方 49 天的静坐, 终于“大觉悟”而成了佛陀, 都能反映他本人是怎样“感到宗教的需要”的。同时释迦牟尼也确实“懂得群众对宗教的需要”,因为这是公元前 6 世纪时古印度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当时的情景可用三句话来概括:政治上,以种姓制度为特点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军事上,群雄割据、互相攻伐; 思想上, 百家争鸣。群众为此陷入困境, 极为痛苦, 需要一种思想来摆脱苦难。有了这两方面的条件,释迦牟尼自然就能够建立起一个新的宗教——佛教。 2 、为什么会有“佛教”之名?其基本教义是什么? 按照佛教自己的说法,所谓佛教,即释迦牟尼所说:“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就是佛教说的“教法”,也就是各种教义和教义所表达的“真理”。当然,如果按通常的说法, 佛教则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在长期的发展中, 形成了完整而浩繁的经典, 有一定的活动仪式, 有自己的教团组织, 有众多的信仰者, 信仰者还要遵守规定的戒律等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说、八正道、十二因缘和三法印、因果报应、业报轮回、三世论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目的, 是要解除人世间的痛苦, 因此, 他的学说, 就是要给世人指出世间充满苦, 产生苦的原因, 苦的消灭和灭苦的方法。整个佛教的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些建立起来的。 3 、为什么将毕钵罗树叫菩提树? 因为相传释迦牟尼在毕钵罗树下“觉悟”成道,所以后来就把所有的毕钵罗树都叫作菩提树。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菩提树是一种常绿乔木, 叶子卵形, 茎干黄白, 花隐于花托上, 树子可以做念珠。那棵释迦牟尼坐其下“成道”的著名的大菩提树, 在今天印度比哈尔邦伽耶城的南郊约 10 公里处, 不过经历 2000 多年, 它已不是当年那棵老树, 而是曾孙树了。树下有释迦牟尼“坐处”的金刚座。树的东侧是高约 50 米、有 1800 多年历史的大菩提寺。中国的第一棵菩提树, 是南朝梁武帝时僧人智药从印度带来, 种在广州光孝寺戒坛前。我国的菩提树,大多生长在广东。 4 、为什么把释迦牟尼的第一次讲法称作“初转法轮”? 法轮是佛教对佛法的一种比喻。“初转法轮”是对释迦牟尼首讲佛法的比喻。法轮来自古印度神话。“轮”是一种被神化了的战争武器,它形同轮子。传说一位“圣王”即位, 自天得到轮宝, 于是他飞行空中, 转动法轮, 所向无敌, 因而征服了四方。佛教便借用这一传说, 把释迦牟尼宣讲佛法称为“轮”, 认为一旦佛的法轮转动于世,“遇佛法轮, 一切邪见、疑悔、灾害皆悉消灭”(《大智度论》卷二十二) ,也就是佛法将无敌于天下。而释迦牟尼在鹿野苑的第一次讲法,自然就成了“初转法轮”。由于讲法(初转法轮) ,使释迦牟尼有了第一批信徒,也组成了佛教的三个重要因素, 即“三宝”。从而也标志着佛教的建立,鹿野苑也因此成了佛教四大圣地之一。 5 、为什么叫“大乘佛教”? “大乘佛学”形成于公元 1 世纪的印度。当时, 由于对教义的理解、看法上的不同, 佛教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