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昆虫的形态结构
在描述昆虫的形状时,常用细长、长形、圆形、椭圆形、扁平、侧扁等词语或以某一常见物体的形状来说明。
昆虫的体向
在描述昆虫时,常以昆虫重心为中心(多为胸部)给昆虫的各结构定位,常用的体向有前、的眼有复眼和单眼2种。
复眼 复眼通常1对,位于头部侧上方。为成虫和若虫(或稚虫)所具有。低等、穴居、寄生性者常退化;小眼表面呈六角形,数目变化很大。
复眼能分辨出近距离的物体,特别是运动着的物体,是昆虫的主要视觉器官。
根据其着生的位置和功能,可分为背单眼和侧单眼两类。
——背单眼 为成虫和不全变态类的若虫(稚虫)所具有。多为3个或2个,极少1个者,也有少数种类无背单眼。背单眼一般着生在额区上方,3个排成三角形,(如蝗虫、蝉等)。背单眼一般只能辨别光的方向和强弱,不能成像。
——侧单眼 为全变态类幼虫所具有,位于头部两侧的颊区下方,通常1~7对。如叶蜂类幼虫仅1对;鳞翅目幼虫多为6对,成弧形排列。侧单眼虽能成像,但视力极弱。
口器是昆虫的取食器官。由于昆虫取食方式和食物的种类不同,口器的类型变化很大。但主要为咀嚼式口器和刺吸式口器两种类型。
3.⒊口器
咀嚼式口器:取食固体食物
虹吸式口器
口器类型 吸收式口器 舐吸式口器
刺吸式口器
锉吸式口器
嚼吸式口器:兼食固体和液体2种食物
取食液体食物
吸食暴露在物体表面的液体物质
吸食植物体内的汁液或吸食动物体液
蛾蝶
蝇类
蓟马
蝉
口器构造
◆咀嚼式口器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舌等五个部分组成
昆虫的咀嚼式口器
上唇 是衔接在唇基前缘的一个双层薄片,外壁骨化,表面具一些次生的沟。其内壁膜质,具密毛与感觉器,称为内唇。上唇是口器的前盖,可以防止食物外落。
上颚 是1对位于上唇之后的锥状坚硬构造,前端有切齿叶以切断和撕裂食物,后部有臼齿叶以磨碎食物。
下颚 位于上颚之后能相向或相背及前后活动。分为轴节、茎节、内颚叶、外颚叶、下颚须5部分。作用:辅助上颚取食(刮切和握持食物)、感触食物(触觉、味觉、嗅觉)
下唇 是位于下颚后面、后头孔下方的一个片状构造,是口器的后盖,主要起托挡食物的作用。结构与上颚相似,也由5部分(后颏、前颏、侧唇舌、中唇舌、下唇须)组成。
舌 是位于口前腔中央的袋状构造,其表具浓密的毛与感觉器,能帮助运送与吞咽食物,并有味觉之用。
咀嚼式口器的害虫为害植物时,常咬食叶片和茎部,或蛀食果实和种子,造成孔洞、缺刻,甚至吃光叶片或蛀空果实、种子(造成植物器官或组织残缺)。如叶甲及多种蝶、蛾类幼虫。
咀嚼式口器害虫的为害症状
◆刺吸式口器
由咀嚼式口器演化而来。上唇退化成三角形小片,下唇延长成管状的喙,上、下颚特化为4条口针。上颚口针较粗,端部有倒刺,以防止口针在取食过程中退出;下颚口针较细弱,内侧有2纵槽,两下颚口针嵌合时形成了两条细管,粗者为食物道,细者为唾道;舌位于口针基部,短小,圆锥形。多见于半翅目、同翅目和双翅目蚊类等。
使植株呈现各种颜色的斑点、或使叶片卷曲、皱缩、肿胀或形成虫瘿等,或使枝条枯萎。如蚜虫、叶蝉等。
刺吸式口器害虫的为害症状
其他口器类型
——构造 鳞翅目成虫特有。
虹吸式口器
缨翅目蓟马特有。
锉吸式口器
舐吸式口器
——构造 为双翅目蝇类所特有。
嚼吸式口器
兼有咀嚼和吮吸两种功
能,为蜜蜂类特有。
捕吸式口器
——构造 又称双刺吸式口器,为脉翅目幼虫所特有。
刮吸式口器
蝇类幼虫(蛆)所特
有。
了解口器类型和为害特点的意义
帮助识别昆虫
了解口器类型和为害特点,可为正确选用农药及合理施药提供依据。
防治咀嚼式口器的害虫,常选用胃毒性杀虫剂喷洒在植物表面或制成固体毒饵,害虫取食时,杀虫剂随食物一起进入害虫消化道,被吸收以后通过血淋巴扩散到神经、肌肉等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