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灵丘县隘门峪北魏文化群遗址考
高凤山 北魏平城时代,灵丘地处京城近畿,所处地势十分险要。著名的灵丘道纵行其境,北魏王朝在此复县、置郡,为塞上拓跋政权南控中原的战略要地。因东有隘门之险,西有温汤之胜,诸帝曾多次巡幸并经此南巡中原。频谷,穿恒岭,达信都(冀州)、邺(临漳)及中山。灵丘道多从深山峡谷中穿过,修治难度可想而知。
灵丘隘门峪内20余公里路段十分艰险,其中觉山寺南一段绝壁凿修栈道通行,此古栈道遗址尚存。在唐河东岸距河床5米高的石壁上遗有上下两排栈道凿孔。孔呈方形,长宽各24厘米,深35厘米,。灵丘道经过三次大规模整修,南通中原的交通条件大为改观,被视为北魏国道。道武帝从中原迁徙六州吏民10余万人充实代郡,就是从灵丘道通过的。北魏诸帝屡经此道南巡中原,仅文成帝在位时就达4次之多,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又经灵丘道北巡,说明灵丘道在北魏时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条古道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特别是北魏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到唐代又称飞狐道,仍然对促进塞上与中原的交流、融合,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御射台及御射碑
《魏书?高宗纪》记载了和平二年(461年)文成帝南巡河北平原,返平城途经灵丘时御射南山的情景:
二月辛卯,行幸中山。丙午,至于邺,遂幸信都。三月,刘骏遣使朝贡。舆驾所过,皆亲对高年,问民疾苦。诏民年八十以上,一子不从役。在返回平城途经灵丘时,灵丘南有山,高四百余丈。乃诏群官仰射山峰,无能□者。帝弯弧发矢,出山三十余丈,过山南二百二十步,遂刊石勒铭。
《水经? 水注》对御射碑及御射台的位置做了详细记载:
“ 水自县南流入峡,谓之隘门”,“历南山,高峰隐灭,深溪埒谷,其水沿涧西转,经御射台南,台在北阜上,台南有御射石碑。南则秀嶂分霄,层层刺天,积石之峻,壁立直上,车驾沿□,每出所游□焉。 水西流,又南转东屈,经北海王祥之 碣南,御所屈柱石柱北,而南流者也。”
《魏书?北海王祥传》也对文成帝南巡御射活动作了间接记载,并记述了随孝文帝北巡时北海王拓跋祥等在《南巡碑》处试射的情景:
高祖自洛(阳)北巡,祥常与侍中、彭城王勰并在舆辇,陪侍左右。至高宗射铭之所,高祖停驾,诏诸帝及侍臣,皆试射远近,唯祥箭不及高宗箭所十余步。
,又转向北,形成河北岸南北狭长的龟状台地,这就是文成帝的射箭所在,史称御射台。与御射台隔河相对并立着石柱般的三座山峰,人称“笔架山”,文成帝的箭就是从峰间豁口射过去的。从御射台南端到笔架山,加之隔河距离达500米左右,可见文成皇帝武功和臂力过人,无愧为一代鲜卑骄子。
御射碑座落在御射台地中央偏南,约在宋代中叶后被毁坏湮灭于地下。1985年县文物部门普查文物时在台地上发现石龟碑座及残碑2块。1993年、1994年山西大学历史地理专家靳生禾教授、山西省测绘大队谢鸿喜先生和山西省文物局考古所张庆捷所长、灵丘县文物局李彪等,先后进行现场发掘、复原。并分别撰写发表了《北魏〈皇帝南巡之颂〉碑考察清理报告》、《山西灵丘县发现北魏“南巡御射碑”》。张庆捷还发表了《北魏文成帝〈南巡碑〉碑文考证》。《南巡碑》碑座龟体硕大,饱满深拙,为北魏石刻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