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邶风静女.ppt

格式:ppt   大小:323KB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邶风静女.ppt

上传人:2105194781 2017/2/1 文件大小:3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邶风静女.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诗经两首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邶风·静女卫风·氓《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 305 篇。原称“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 才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诗经》共分“风”(160 篇)、“雅”(105 篇)、“颂”(40篇)三大部分。《诗经》简介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也就是说这些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庸、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 15国的土风歌谣,因此也称 15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言志抒情诗,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 160 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 105 篇。“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 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诗经》简介一般来说,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 二雅不如十五国风。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绌,诗味不多。。 1、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2、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等方面都有所反映《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诗经诗经简介简介《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四言诗节奏为每句二拍,这显然是在原始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诗经》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此外, 《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诗经诗经简介简介《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 “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 “比”者, “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 “兴”者,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 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邶风?静女》是一首极富幽默情趣的爱情短诗,描绘了一对青年男女的一次令人心跳的约会,表现了男青年对女友一往情深的爱情。这首诗篇幅很短,却将感情的细腻变化生动活泼地表现了出来。邶风·静女青年不见着急静女赠彤管喜爱赠荑草大赞约会赞美赠物真诚情深第一人称赋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人、物、情融合在一起) 静女形象——美丽、娴静、活泼、可爱为什么青年最喜欢普通的荑草? 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 但青年对彤管只欣赏它鲜艳的色泽, 而对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 包含着姑娘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 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基调方法思路诗句章节决绝婚变婚恋情节一、二章三、四、五章六章氓秋以为期载笑载言无与士耽士贰其行至于暴矣亦已焉哉男子求婚,女子许婚男女恋人相思、结婚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控告男子移情别恋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叙述赋叙述、议论、抒情赋、比、兴赋《氓》中的女主人公为什么被遗弃呢? ⑴“士”之变心说。“不见复关”,“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由此可见一斑。⑵社会道德说。“兄弟不知,咥其笑矣”,这是当时的社会风俗、人们的爱情观所造成的。⑶社会制度说。“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到“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由贫富的变化引发婚姻危机,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经济之上。⑷年老色衰说。“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年老色衰,引起“士”的变心。答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第⑴⑵中较为准确深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