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
文档名称:

肝吸虫和肺吸虫课件 寄生虫实验七.ppt

格式:ppt   大小:6,300KB   页数:3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肝吸虫和肺吸虫课件 寄生虫实验七.ppt

上传人:清晨 2022/4/10 文件大小:6.15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肝吸虫和肺吸虫课件 寄生虫实验七.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实验七 丝虫、杜氏利什曼原虫、白蛉
一、目的要求
1、掌握两种微丝蚴的鉴别要点、丝虫对人
体的危害
2、掌握丝虫常用的诊断方法----厚血膜法
3、认识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基本形态
4、了解白蛉的一般形态
实验内、基体、根丝体
2、前鞭毛体(细滴型、鞭毛体)
寄生于白蛉消化道内。
梭形,~20μm×~,核1个
动基体、基体、鞭毛
二、生活史
杜氏利什曼原虫
在人体内
在白蛉体内
无鞭毛体
无鞭毛体
前鞭毛体
前鞭毛体
白蛉胃内发育、分裂、繁殖
巨噬细胞内寄生、分裂、繁殖
二、生活史
杜氏利什曼原虫
1、寄生部位:巨噬细胞内
2、保虫宿主:狗(主要)等动物
3、传播媒介:白蛉 (主要为中华白蛉)
4、感染阶段:前鞭毛体
三、致病
杜氏利什曼原虫
1、长期不规则发热。
2、脾、肝、淋巴结肿大
(1)脾肿大 导致全血减少
RBC↓ 贫血
血小板↓ 鼻衄、齿龈和皮下出血
WBC↓ 免疫力↓,易继发各种感染或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肺炎、痢疾等。
不治疗死亡率高,一经治疗,痊愈率高。
脾肿大出现率95%以上。
三、致病
杜氏利什曼原虫
1、长期不规则发热。
2、脾、肝、淋巴结肿大。
(2) 肝肿大
白蛋白明显↓
球蛋白明显↑
三、致病
杜氏利什曼原虫
1、长期不规则发热。
2、脾、肝、淋巴结肿大。
3、肾损害
蛋白尿、血尿。
出现肾小球淀粉样变。
肾小球内免疫复合物沉积。
4、皮肤损害
我国常见结节型
皮肤出现肉芽瘤样结节,结节处皮肤发红,表面光滑,不痛不痒,不麻木,无溃疡。 注意与瘤型麻风区别。
四、诊断
杜氏利什曼原虫
1、骨髓穿刺或淋巴结穿刺检查
(确诊黑热病主要方法)
骨髓穿刺――髂骨或脊突
(检出率高)
淋巴穿刺――腹股沟,颈部肿大淋巴结
(检出率较低)
2、皮肤活组织检查
取皮肤组织液涂片染色检查。
3、培养法
穿刺液接种于三N培养基内,培养、观察有无前鞭毛体。
4、动物接种法
穿刺液接种在地鼠皮下或腹腔内,取骨髓压碎涂片,脾穿刺涂片,染色检查无鞭毛体。
5、免疫诊断法
间接血凝试验、间接荧光试验。
6、分子生物学方法:
五、流行
杜氏利什曼原虫
(一)分布
1、世界分布很广,除澳洲外,各大洲都有。
2、我国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北16个省、市、
自治区广大农村。
3、我国1958年宣布基本消灭黑热病。但近
年有零星报告。
五、流行
杜氏利什曼原虫
黑热病在流行病学上,可分三种类型:
1、人源型 多见于平原。主要是人的疾病。传染源主要为病人(患者以青少年为主)。传播媒介为中华白蛉、长管白蛉。
2、犬源型 多见于丘陵山区。主要是犬的疾病。传播媒介为中华白蛉。患者多为儿童、婴儿。
3、自然疫源型 见于荒漠地区,又叫荒漠型。主要是某些野生动物的疾病。患者多为婴幼儿,传播媒介为吴氏白蛉(主要),亚历山大白蛉(次要)。
五、流行
杜氏利什曼原虫
(二)因素
1、传染源 病人、病犬、野生啮齿类动物如鼠类。
2、传播媒介 我国主要为中华白蛉。
3、感染途径 1)人被白蛉叮咬,前鞭毛体随唾
液进入人体(主要)。
2)人被白蛉叮咬时将其击碎,前
鞭毛体从伤口进入(次要)。
3)经输血感染或经胎盘传给婴儿。
六、防治
杜氏利什曼原虫
1、根治病人
特效药物―五价葡萄糖酸锑钠。治愈率95%以上。
2、消灭病狗,减少传染源。
3、灭蛉防蛉,切断传播途径。
4、做好个人防护,防止白蛉叮咬。
白蛉
—4mm,浅灰色、浅黄色或棕色,
全身密被细毛(多毛)
头部有一对复眼黑、大 (大眼)
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