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环境化学学习与思考论文标题: 臭氧层破坏原因、危害及其防治对策专业: 应用化学班级: 1201 班学号: 20********** 姓名: 徐永忠指导老师: 胡先文湖北·武汉二〇一四年十一月臭氧层破坏原因、危害及其防治对策摘要: 臭氧层是指距离地表 15 ~ 50k m 处臭氧分子相对富集的大气平流层. 它能吸收 99% 以上对人类有害的太阳紫外线, 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 因此, 臭氧层被誉为地球上生物生存繁衍的保护伞. 然而,近 20 多年来, 地球上的臭氧层正在遭到破坏. 目前, 如何防止臭氧层遭破坏已成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 引言:臭氧层是大气中臭氧相对集中的层面, 一般是指 10 千米~ 50 千米高度之间的大气层, 因受太阳紫外线的光化作用, 其臭氧含量的百分率比较高, 尤其是在 20 千米~ 25 千米的高度处。由于太阳辐射的紫外线和大气中的氧气、氧原子的含量有随大气高度增减而变化的规律, 在平流层内便形成了臭氧的聚集区。大气中的臭氧除了具有随高度分布的规律外, 而且还随纬度和季节的不同以及昼夜交替而变化。在臭氧层里, 其实臭氧的浓度是很稀的, 即使在浓度最大处, 所含臭氧量也不过大约 10ppm 。若将大气臭氧总量订正到海平面上, 它只有 厘米~ 厘米( 平均为 厘米) 的厚度。大气中的臭氧的含量虽然很少, 但是它在地球环境中所起的作用却非常重要。第一, 它是地球生物的保护伞。因为臭氧层阻挡了太阳辐射中的大部分紫外线, 使地面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而少量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人类和生物则是有益的。第二, 它是引起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臭氧对太阳紫外线辐射的吸收是平流层的主要热源, 平流层臭氧浓度及其随高度的分布直接影响平流层的温度结构, 从而对大气环流和地球气候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 平流层臭氧浓度的变化是大气的重要扰动因子。一、臭氧层破坏的现状由于臭氧有其特殊的性质, 并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所以臭氧层又是十分脆弱的。卫星观测资料表明,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全球臭氧总量明显减少,1979 年~ 1990 年, 全球臭氧总量大致下降了 3% 。南极附近臭氧量减少尤为严重, 大约低于全球臭氧平均值 30% ~ 40%, 出现了“南极臭氧洞”。自 1985 年发现“臭氧洞”以来,到 1987 年它变得既宽又深,1988 年虽然有所缓解,但 1989 年以后到 90 年代的前几年里, 每年南半球春季都出现很强的“臭洞”,1994 年到 1996 年南极臭氧洞还在扩大。最近, 从安装在俄罗斯和美国卫星上的探测器发回的数据获悉,“南极臭氧洞”面积已达 240 0 平方千米, 最薄处只有 100 多布森单位(100dobson, 相当于 1 毫米厚度)。以上情况表明, 臭氧层这个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正在遭到严重的破坏, 研究其原因和机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 已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 5 ] 二、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关于臭氧层变化及破坏的原因, 一般认为, 太阳活动引起的太阳辐射强度变化, 大气运动引起的大气温度场和压力场的变化以及与臭氧生成有关的化学成分的移动、输送都将对臭氧的光化学平衡产生影响, 从而影响臭氧的浓度和分布。而化学反应物的引入, 则将直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