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4
文档名称:

实验三牛蛙的解剖.ppt

格式:ppt   大小:4,385KB   页数:3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实验三牛蛙的解剖.ppt

上传人:卓小妹 2022/4/13 文件大小:4.28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实验三牛蛙的解剖.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实验三牛蛙的解剖
本讲稿第一页,共三十四页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消化、呼吸、泄殖、循环和神经系统的形态构造及特点。
二、实验材料和用具
活牛蛙和牛蛙或实验三牛蛙的解剖
本讲稿第一页,共三十四页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消化、呼吸、泄殖、循环和神经系统的形态构造及特点。
二、实验材料和用具
活牛蛙和牛蛙或蟾蜍的浸制标本。
解剖盘、解剖镊、解剖剪、手术刀、圆头镊子、解剖盘、棉花、大头针、培养皿。
本讲稿第二页,共三十四页
三、实验内容
蛙的外形、皮肤、肌肉系统的观察;
蛙的解剖及消化、呼吸、循环、泄殖和神经系统的形态结构观察。
本讲稿第三页,共三十四页
背景知识
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由水生到陆生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两栖类是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群,其代表动物蛙的形态结构明显地反映了两栖类对陆生的初步适应及不完善性。
本讲稿第四页,共三十四页
外形观察(11,12页)
体表:
体表裸露,背***肤颜色变异较大,有黄绿、深绿、灰棕色等,并有不规则黑斑。腹***肤光滑,白色。
本讲稿第五页,共三十四页
身体分头、躯干和四肢三部分,颈部不明显。
头部呈三角形。口位于头的前缘。吻端有对外鼻孔,其内腔为鼻腔,有鼻瓣可以启闭。眼大而圆,具上、下眼睑,在下眼睑的内缘,附有一半透明的瞬膜,其向上移动,遮盖眼球。耳后下方圆形的薄膜,为鼓膜,其内为中耳腔。胸蛙口角后有对声囊。
本讲稿第六页,共三十四页
躯干和四肢
躯干部短而宽。
前肢可分为五个部分,由近端向远端,分别称为上臂、前臂、腕、掌、指。腕、掌和指合称为手。两栖动物手仅有四指,拇指无指骨,仅具一短小的掌骨,隐藏于皮内。 
后肢强大,分为大腿(股)、小腿(胫)、跗、跖和趾五部,跗、跖和趾合称足。足有五趾,趾间有蹼,拇趾内侧有一突起物,称为“距”。
本讲稿第七页,共三十四页
牛蛙解剖
解剖前,应先将蟾蜍处死。 56页
常用的方法有:
将蟾蜍放入密闭的容器中,再放入浸有***或***仿的脱脂棉,待蟾蜍深度麻醉后,取出并用清水冲洗体表。
捣毁中枢神经系统:用解剖针从枕骨大孔处插入,向前捣毁颅腔中的脑,再向后捣毁椎管中的脊髓。待蟾蜍后肢松软后即可。
为了能观察脑部结构,只要捣毁脊髓即可。
本讲稿第八页,共三十四页
本讲稿第九页,共三十四页
剪除皮肤:将标本置于蜡盘上,腹面向上,持镊子提起腹部皮肤,剪开皮肤,去除整个皮肤。
本讲稿第十页,共三十四页
本讲稿第十一页,共三十四页
肌肉系统观察 56-58页
本讲稿第十二页,共三十四页
皮肤内表面观察
本讲稿第十三页,共三十四页
口咽腔观察 71页
口咽腔:为消化和呼吸系统共同的器官
用剪刀剪开左右口角至鼓膜下方,令口咽腔全部露出。
本讲稿第十四页,共三十四页
内部解剖 71页
从腹中线左侧剪开腹直肌(透过腹直肌,在近腹白线下方可看到一条腹静脉,在解剖时要避开这条血管),并向前沿胸骨中央剪断肩带。
分消化、呼吸、排泄与生殖、循环(心脏)、神经等系统的解剖与观察。
本讲稿第十五页,共三十四页
本讲稿第十六页,共三十四页
本讲稿第十七页,共三十四页
消化系统
食道:将肝推向一侧,位于心脏和肝脏背面的短管道为食道。前端接口咽腔,后端和胃相连。
胃:胃位于体腔的左侧,呈J字形。胃连食道的一端称贲门,外形上无明显界限。胃与小肠连接的一端称幽门,该部分显著紧缩,以此与小肠为界。
小肠:小肠包括十二指肠和回肠。与幽门连接处弯向前方的一段为十二指肠。十二指肠的尽端折向后弯转弯曲的肠段称回肠。
直肠:回肠后端较粗的部分为大肠,亦称直肠,后端与泄殖腔相连。
肝脏:呈红棕色,由三叶组成,左侧二叶,右侧一叶,左右肝叶之间,有一椭圆形的胆囊,呈黄绿色,具导管通入十二指肠(后面观察)。
本讲稿第十八页,共三十四页
本讲稿第十九页,共三十四页
泄殖腔 连接于直肠之后,从坐耻骨会合处背面向后行,因此,必须剪开此处的腰带才能看清。用剪刀从体腔后端中央、直肠与坐耻骨会合间的空隙处插入,剪开腰带,直到暴露直肠后端和泄殖腔部分。
胰脏 位于胃和十二指肠的系膜。呈长形且不规则的淡红色或黄白色的腺体,裹在胆总管周围,为胰脏。用镊子轻压胆囊,可看到胆汁经胆总管流入十二指肠。胰管细小不易观察。
脾:直肠前端一圆形的暗红色腺体为脾脏,属淋巴器官。
本讲稿第二十页,共三十四页
本讲稿第二十一页,共三十四页
两栖类和爬行类的胃均为“J”形,具有单胃的正常形态结构
两栖类有小肠和大肠的分化
两栖类具泄殖腔
本讲稿第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