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医儿科理论知识指导:中医儿科基础知识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小儿时期生长发育、预防保健和疾病诊治的学科。儿科基础知识为全书首篇,这一篇中重点介绍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生长发育规律,喂养保健知识,儿科诊疗要点等,是全书总纲,可以比喻为中医儿科理论知识指导:中医儿科基础知识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小儿时期生长发育、预防保健和疾病诊治的学科。儿科基础知识为全书首篇,这一篇中重点介绍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生长发育规律,喂养保健知识,儿科诊疗要点等,是全书总纲,可以比喻为学习中医儿科的一把入门钥匙,只有学好这一篇,才能深入理解儿科病证的发病机制及辨证论治规律。
◆小儿年龄分期
小儿是处于不断生长发育过程之中,各个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机体特点,因此整个小儿时期可划分为若干阶段,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养和防治疾病。根据小儿生长发育的特点,小儿年龄可分为六期,即胎儿期、新生儿期(出生到28天)、婴儿期(28天到1周岁)、幼儿期(1~3周岁)、幼童期(3~7周岁)、儿童期(7~12周岁)。
从受孕到分娩共约40周,称之为胎儿期。胎儿在这段时期内依赖母体而生存,孕妇的健康、营养、卫生、精神状态等方面,均可影响到胎儿的生长发育,尤其在受孕的前3个月,胎儿的各脏腑器官迅速发育分化,并基本形成,此时孕母若遭受物理、药物、感染、营养等因素影响,可以导致流产、死胎、畸形等。因此保护孕妇,指导孕期卫生,预防感染,保证营养摄人,重视胎儿期保健,是非常重要的。
古代医家十分重视胎儿期保健,对此称之为“养胎”、“护胎”、“胎教”,并提出了精神调摄、饮食调养、用药忌宜、生活起居等许多方面切实可行的措施。当前国际上将孕期28周到出生后7天,称之为围产期,围产期小儿死亡率也是反映一个指标之一,要降低围产期死亡率,必须努力改进分娩技术,切实加强胎儿期各项保健措施。
从分娩到生后28天称之为新生儿期,此时小儿刚离开母体,开始独立生存。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机体柔嫩,各项生理功能均未成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需要经过一段时期生理调节,才能逐步适应生存环境。此时形体增长比较迅速,但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每天睡眠时间长达20小时。新生儿体质稚嫩,对许多疾病的防御能力十分薄弱,因此容易发生体温不升、体重减轻等,患病之后邪毒容易在体内扩散,导致严重后果。所患疾病大多与胎内、分娩及发育不良有关,如产伤、窒息、脐风、黄疸、硬脂肿症等。
从生后28天到满1周岁为婴儿期,由于这个时期小儿以乳食喂养为主,所以又称乳儿期。这个时期生长发育特别迅速,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在此期表现最为明显,在一年时间内,体重较之刚出生时增长3倍,,头围、胸围的发育也十分迅速。机体迅速增长需要大量营养物质补充,此期虽以乳食为主,但必须按月增添辅助食品,这样才能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但同时婴儿脾常不足,运化乏力,哺喂不当,又易造成婴儿腹泻、积滞、腹痛、呕吐等脾胃疾病。此期小儿肺脏也很娇嫩,卫外未固,也很易发生感冒、咳嗽。
肺炎喘嗽等病证。在出生6个月后,由母体获得的免疫能力逐渐减弱,若不按期预防接种,则传染病发病率将会急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