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德育典型经验材料
强化安全教育管理,落实学生养成教育
拉堡二小德育工作典型经验材料
柳州市柳江区拉堡第二小学韦尚勇
教育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我们学校始终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近年来,我们“红领巾路队检查组”分别在校道和校门口监督路队纪律和秩序;值周老师当中1人负责清点人数,2人到天桥上护送学生安全有序通过天桥,其余负责校园清场;安全领导小组成员在分别在楼梯口、通道口、校门口、天桥上等关键部位监控放学,临时处置突发情况。
。“细节决定成败”,我们认为,安全无小事,细微疏忽酿成大事故,我们的管理制度都经过认真推敲、再三论证并依据“安全第一、效率第二”的原则不断修正细化而成。一是细化下楼程序。学生集体下楼用编制好的语音程序通过校园广播统一指挥,并按照应急逃生的方案,详细规定了各班下楼次序、楼梯分配、通道分配。二是细划集合场地。根据各年级、各班所处
的教学楼位置以及各班下楼的次序、楼道的使用等情况,合理规划了班级集合地点,避免了放学过程班级之间的交叉冲撞,确保了放学的安全和秩序。三是细化队形。各班按学生家庭住址的方向分左、中、右排成8列纵队,其中右边2列离校后走右边护学通道,左边2列则反之,横过天桥的中间4列再细分为左右各2列,左边2列过天桥后从左引桥下桥,右边2列则反之。放学路队经精细划分后,避免了学生因家庭住址方向与本人排队的位置不一致而出现横向交错冲撞的现象。四是细化接、送学。每天上、下学高峰时段,有将近一千名学生家长汇集在学校门口送学、接学,造成家长、学生、车辆互相混杂,交通拥堵不堪,极易发生交通安全和拥挤踩踏事故。为此,我们规划了家长等候区,把送学、接学的家长与学生路队分开,成功破解了“中国式接小孩”难题,这样既确保了校园周边的秩序和安全,也提高了放学效率。
。我校现在执行的放学管理模式不是为了完成某项活动的短期行为,而是不间断地坚持了十多年并逐步完善而成型。2022年以前,学校门口还没有建成护学通道和人行天桥,我们在交警队的协助和配合下,十几年如一日,无论严冬酷暑,依然风雨无阻,每天两次放学时段组织全体教职工在柳堡路上用自制的铁栏杆和“人墙”组成防护网拦住过往车辆,为学生安全放学“护航”。现在校门口建成了护学专用道和天桥,条件比原来好了一些,为了学生的安全管理和教育,我们依然沿用坚持了十几年的统一集队放学管理模式。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社会一起来参与。我们积极挖掘家庭教育资源,号召广大家长参加“爱心护学志愿者行动”,每天两次上、下学高峰时段安排2名家长志愿者在校门口协同学校值勤,劝导家长有序接、送学,监控学生上、下学的交通秩序和安全。
在实施这种特有的管理模式过程中,我们也遇到过困惑。有一些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和刚调入的教师不是很适应,有时向校领导诉苦,说这样的工作节奏过于紧促,工作强度较大,给精神带来很大压力。碰到这样的情况,学校领导总是耐心地与教师谈心,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引导他们认识到我们这样做是因为学校的特殊情况决定的,要看到学生在我们的精心呵护下每天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看到学生在我们的教育下一天天的平安、健康成长,辛苦之后就会收获教育成功的喜悦。这样坚持下来,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