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172].doc

格式:doc   大小:38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172].doc

上传人:brozn 2022/4/15 文件大小:3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172].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和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学****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3、引导学生实在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培养“格(2)掌握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探察。
致知:,到达;实现。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修身:指努力进步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实在际地议论.
正心:心要端正。
齐家: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形容非常顺利,毫无曲折或挫折。
2。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3。本文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思路来行文的.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 ~5段):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第三部分(6 ~12段):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相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
第四部分(第13段):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
三、合作探究—-理解观点
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题目.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究;第二,探究应该有想象力、有方案,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明确: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是因为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理论才能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明确: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所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开展的历史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对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存一个疑心求真的态度,靠理论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才能和理论才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明确: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对事物有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方案的、积极的、主动的探究,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究”的精神、“勇于理论”“大胆创新”“格物致知"精神。
四、研读课文——论证方法
重点学****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的说理方法。
提问: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
老师巡视指导,学生研读课文并考虑。
展示交流:
:第2段引用《大学》中的观点,指出“格物致知”的根本意思,第3段又引用了《大学》中的观点介绍“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
2。举例论证: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