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6
文档名称:

第八课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ppt

格式:ppt   大小:3,030KB   页数:3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八课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ppt

上传人:石角利妹 2022/4/16 文件大小:2.96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八课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八课_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本讲稿第一页,共三十六页
引入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招揽顾客,使珠宝能畅销起来,他特地用名贵的木料,做成了许多小盒子,并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靠的?为什么?
本讲稿第十八页,共三十六页
二、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2.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大量的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
本讲稿第十九页,共三十六页
案例分析:究竟什么时候太阳离我们近一些?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有一次往东方的一个地方去,半路上看见有两个10岁左右的小孩在路边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于是他就让马车停下来,走到跟前去问他们:“小朋友,你们在争辩什么呢?”其中一个小孩先说道:“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我们近一些,中午时离我们远些。”另一个小孩的看法正好相反,他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远些,中午时才近些。”先说的那个小孩反驳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那么大了。这不是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东西看起来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自然也有很好的理由,他说:“太阳刚升起来时凉飕飕的,到了中午,却像是火球一样使人热烘烘的。这不正是远的物体感到凉,而近的物体使人觉得热的道理吗?”两个小孩不约而同地请博学多识的孔子来做“裁判”,判定谁是谁非。
本讲稿第二十页,共三十六页
归纳如下
要掌握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方法,必须要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现象,并对这些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地球围绕太阳转,是呈现一个椭圆形的轨道,具体远近要通过计算才能获得。
本讲稿第二十一页,共三十六页
思考:面对这些情境,你会怎样去做?
(1)上课时,好友小丁邀你去网吧玩游戏。
(2)朋友请你吃糖(实际是软性毒品),并帮他贩卖。
(3)有人向你出售黄色书刊。
(4)为了上网,朋友要你帮忙向低年级同学***。
(5)星期六,朋友邀你搓麻将赌博。
(6)有人向你散发“传销”材料,并邀你加入。
(7)一位学生的母亲声泪俱下地对记者说,“网吧是个谜潭,网聊、网恋就像两条毒蛇一样,缠住了我们的孩子。”
(8)一名经常上网的学生王某说:“自己也知道上网不好,花钱费力,可上网有瘾,自己管不住自己,老是想着惦着。”
本讲稿第二十二页,共三十六页
三、明辨是非是做人的基本条件。
(一)生活中需要明辨是非。
战胜不良诱惑的方法技巧:
(1)避开诱因。     ( 2)学会拒绝。    
(3)联想后果。 (4)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    
(5)专时专用。 (6)请人监督。
请学生自己写一句拒绝“黄、赌、毒、网瘾”和“传
销”等不良诱惑的警示语。
如:怯懦的人被不良诱惑征服,弱智的人沦为不良诱惑的奴隶。勇敢的人敢于战胜不良诱惑,聪明的人总能想出各种办法抗拒不良诱惑,等等。
本讲稿第二十三页,共三十六页
三、明辨是非是做人的基本条件。
(二)明辨是非的重要作用。
明辨是非是做人的基本条件。我们只有明辨是非,区分善恶,才能决定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才能抵制诱惑,做一个正直善良、遵纪守法的人。
寓言故事:兔子长成了,离家前,兔妈妈苦口婆心地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把窝边的草吃掉。”,兔子离家后,在山坡上安家了,为了安全考虑,它在三个地方设计了出口。。。
正确的是非观将给你勇气和指引,使你不至于失足懊悔。
本讲稿第二十四页,共三十六页
三、明辨是非是做人的基本条件。
(三)明辨是非的标准。
1)道德规范。2)法律规定。
因此,对我们学生来说,要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自觉养成遵纪守法的好****惯。
故事:冯乡长的儿子,小冯读高二,追求物质享受,每月老爸给10元,不够。一次打篮球,为了买水喝,向低年级学生要钱。。。
A、考试时,好朋友要你给他(她)抄答案,你的反应是——
B、在商场买东西时,收款员找多钱给你的父母,你的父母假装没看见,急忙叫你走,你的反应是——
本讲稿第二十五页,共三十六页
四、识别假象,把握本质,明辨是非。
(一)把现象作为认识入门的向导。
不能停留在现象上,进行深入分析思考。
,
,你赞同哪一种看法.( )
,赌一把放松放松没什么
,不常赌,小赌无害

,不属于违法行为
2.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勿以恶小而不为,勿以善小而不为”这
些古语告诉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