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初中物理中考知识点汇总序号章节内容结论 1科学探究摆 1、悬线长度相等时,摆球的摆动快慢与摆球的轻重(材料) 无关 2、摆球摆动一次的时间只跟悬线的长度有关;悬线越长,摆球的摆动越慢。 2声音 A、传声试验 1、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B、声音的传播——声速 1、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较大,在气体中的较小. 2、在同一介质中,声速还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也越大。 C、声音的高低——音调 1、声源振动的频率高,音调高;声源振动的频率低,音调低; D、声音的强弱——响度 1、声源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也越大 2、分贝数越大,声音越强; 3、声源越远,响度越小。 E、声音的品质——音色 1、不同物体所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 F、声音区分 1、根据音调、响度、音色来区分 G、噪声的控制 1、控制噪声、减少噪声主要在消声、吸声和隔声三个方面采取措施 3光 A、光的传播 1、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 2、光传播快慢比较:真空>空气>水中(3/4 真空)>玻璃(2/3 真空); B、光的反射定律 1、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光路可逆。 C、平面镜成像规律 1、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2、平面镜后面所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3光 D、凹面镜与凸面镜 1、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E、光的折射规律 1、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2、光从空气斜向射到水或玻璃表面时,折射光线向法线靠拢,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光垂直射到水或玻璃的表面时,在水或玻璃中的传播方向不变; 3、光从水斜向射到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在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F、凸透镜与凹透镜 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2、凸透镜有焦点,凹透镜只有虚焦点。 G、凸透镜成像规律 1、当物距 u>f 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形成放大(2f>u>f 时)或缩小(u>2f 时)、倒立的实像; 2、当物距 u<f 时,在凸透镜的同侧形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3、当物距 u=f 或u=2f 时,在凸透镜 4、物距:u焦距:f H、物体的颜色 1、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a、透明物体分为有色和无色 b、能让各种色光通过的就是无色透明物体(如空气、玻璃、纯净的水) 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吸收与它颜色不同的光。 a、白色物体可以反射各种色光,黑色物体可以吸收各种色光; 4 物质的形态 A、汽化和液化定义一、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 4 物质的形态 A、汽化和液化 1、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沸腾 a、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结论:液体的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和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越快,则蒸发越快; b、沸腾——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开现象结论 1:沸腾是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开现象。沸腾时,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不变; 结论 2、沸腾前,少量的气泡产生且气泡由大到小;沸腾时, 大量的气泡产生且气泡由小到大。定义二、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 1、液化的两种方式——降温、加压 a、水蒸气遇冷,降低到一定温度时,就会液化; b、在一定温度下压缩气体的体积也能使气体液化; 三、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B、熔化和凝固定义一、熔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结论 1:冰开始熔化的温度 0℃;冰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加热, 温度保持不变;冰全部熔化为液体时,继续加热,温度升高。结论 2:冰在熔化的全过程(开始出现液体到全部变为液体) 中,温度不变。石蜡在熔化的全过程中,温度升高。定义二、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三、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定义 1、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如冰、食盐、石墨、金属等) 定义 2、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如石腊、松香、玻璃、沥青等) 4 物质的形态 B、熔化和凝固定义 3、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的熔化温度叫熔点;晶体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结论 3、同一种晶体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熔点或凝固点。结论 4、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在凝固过程中则要放热。 C、升华和凝华定义一、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结论 1:固态的冰直接变成气态的水蒸气,是冰的升华; 结论 2:固态的碘受热能直接变成气态的碘蒸气,是碘的升华定义二、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结论 3:地上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的; 结论 4:气态的碘蒸气直接变成固态的碘,是碘蒸气的凝华结论 5:物质在升华过程中要吸热,在凝华过程中要放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