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如何治疗新生儿黄疸
生理性黄疸: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出现生理性黄疸,其特点为:;-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85μmol/:可能与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进入患儿肠内,使肠道内未结合胆红素生成增加有关,见于母乳喂养儿,黄疸于生后3-8天出现,1-3周达高峰,6-12周消退,停喂母乳3-5天,黄疸明显减轻或消退有助于诊断。
黄疸症状:各种新生儿黄疸的特点
核黄疸:是指胆红素脑病,一般多留有后遗症,严重者可死亡。核黄疸的四联症:手足徐动;眼球运动障碍;听觉障碍;牙釉质发育不良。不能过快的给予高渗药物输入,以避免增加脑内胆红素浓度。
新生儿败血症引起的黄疸:新生儿败血症早期症状常不典型,表现为进奶量减少、溢奶、嗜睡或烦躁不安、哭声低、发热或体温不升、不吃、反应低下、面色苍白或灰暗、神萎、嗜睡、体重不增等症状。出现以下表现时应高度怀疑败血症:黄疸;肝脾肿大;出血倾向;休克;呼吸窘迫等其它表现;可合并脑膜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化脓性关节炎和骨髓炎等。
新生儿溶血性贫血引起的黄疸:大多数RH溶血病患儿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并迅速加重,而多数ABO溶血病在第2-3天出现。血清胆红素以未结合型为主,但如溶血严重,造成胆汁淤积,结合胆红素也可升高。
新生儿黄疸为新生儿常见病症。生理性黄疸多于生后 2~ 3天出现,但黄疸程度较轻,先见于面颈部,发展缓慢,生后 4~ 5天黄疸最明显,可延及躯干或四肢近端,粪便黄色,尿色不黄,其他情况正常;生后 7~ 10天逐渐消退。早产儿由于血浆白蛋白偏低,肝功能更不成熟,黄疸程度较重,可延至 2~ 4周才消退。
黄疸治疗:新生儿黄疸须及时治疗
如若新生儿黄疸出现下列情况时要考虑为病理性黄疸。①生后 24小时内出现黄疸。②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05umol/L ,也就是四肢及手足心发黄时。③血清胆结合红素>3 4umol/L。④血清胆红素每天上升≥ 85umol/L。⑤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足月儿超过 2周,早产儿超过 4周,或进行性加重,或退而复现。其原因与先天宫内感染、母子血型不合发生溶血、先天性酶缺陷、感染以及先天胆道闭锁等因素有关。
与儿童和成人不同的是,早期新生儿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高胆红素血症绝大多数为未结合胆红素增高。未结合胆红素有神经毒性,可透过生物膜及血脑屏障,当未结合胆红素超过342umol/L ;或是小早产儿有缺氧、酸中毒等合并症时,未结合胆红素超过 171umol/L时,如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可引起胆红素脑病,导致中枢神经受损,最易侵犯基底节部位,故又称核黄疸。这种病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病死率高,存活者也多遗留智力障碍、听力障碍、脑瘫、核黄疸等后遗症,严重威胁着新生儿的健康和生命,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也就是说,为了孩子的生命和健康,新生儿黄疸必须及时看医生,由医生专业地判断其为生理性或病理性,并决定是否住院治疗或观察。因高胆红素脑病(核黄疸)是完全可以防治的疾病。对早期高危新生儿如黄疸发生早、进展快、程度重,应监测胆红素,密切观察病情,及时诊断,给予相应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