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媒介研究方法论》读书笔记 (2).docx

格式:docx   大小:102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媒介研究方法论》读书笔记 (2).docx

上传人:junjun2875 2017/2/16 文件大小:10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媒介研究方法论》读书笔记 (2).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媒介研究方法论- 陆双梅> 读书笔记前言: 阿多诺说:“我就是想回到自己度过童年时光的地方,而这样做最终是出于一种感受,即一个人在生活中所实现的,无非就是变换方式弥补童年的尝试。”往事总是在你不经意间砸进你的脑海,势大力沉。长大后,我们总是向往童年的美好。但,那只是一个再也回不去的梦。要了解一个人,就必须了解他的童年,人永远走不出自己的童年。生命的底色总是在你不谙世事的时候,就悄无声息地打好了。引言: 在一次次对自己的颠覆中,他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在娱乐工业的体制里反抗,工业本身的复制性和伪个性化—— Your browser may not support display ofthis image 。这两点恰是阿多诺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对流行音乐一针见血的分析。藉着对千篇一律的突破,张国荣在他的流行艺术里做到了所有伟大艺术作品通过不同形式做到的一点——表达着人在尘世的欲念,挣扎和遗憾。在大陆文化中,知识分子和年青一代(他们的共同之处是并未经历 1980 年代原始的音乐的体验)正需要者张国荣,这源于这个时代对乌托邦和英雄的渴望。在政治英雄、文化英雄、商业英雄(有意思的是,曾在 1990 年代初被当做商业英雄的顾维军在不久前的四月获刑,象征了商业英雄时代的结束)纷纷离场的语境中,别处的娱乐英雄吸引了大陆文化中干涸的理想主义细胞。导论: 中国人骨子里印刻着崇尚自由,却也印刻着伦理仕途。本我地追求优越的生活, 然而超我的意愿却是恣意于山水大川之间。这就让面对现实的自我左右为难,相互矛盾。自我不得不压制一方,让另一个方继续。于是,我们开始抑郁,苦闷, 抱怨。这就是想要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却发现或没时间,或没金钱,或丢弃不掉一些息息相关、藕断丝连的事物。尼尔· 波兹曼【美】:《娱乐至死》——读书笔记一尼尔· 波兹曼的“娱乐至死”理论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 )是当代最重要的传媒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之一。他在美国的传媒学术界内影响巨大,他对电视媒介的研究集中地展现在他 198 5 年出版的《娱乐至死》一书中。他看来,“电视只有一个不变的声音——娱乐的声音,电视正把我们的文化转变成娱乐业的广阔舞台”。《娱乐至死》这本书集中在一个主题上,即“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波兹曼的过人之处在于提出问题的方式。他认为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展示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他客观而冷静的分析让我们看到问题的实质:娱乐本身并没有什么过错,问题是我们完完全全沉浸在里面。因为“娱乐世界是一个没有连续性、没有意义的世界,一个要求我们、也不允许我们做任何事的世界,一个像孩子们玩的‘躲猫猫’游戏那样完全独立闭塞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面,我们无法实现开放的生活,因而无法看清真实的现实。波兹曼把过去的印刷时代称为“阐释时代”,把现在的电视思维方式的时代称为“娱工业时代”。他认为电视包容了话语的所有形式,它成为我们了解文化的最主要方式,它把娱乐本身变成了表现一切的形式。所以,电视的倾向影响着公众对于所有话题的理解,娱乐的精神已经成为文化的精髓。不管是新闻还是宗教,政治还是教育,都成为娱乐的内容,娱乐是现实的主流, 它成了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