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孔夫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时,常以小人和君子之分来明辨是非。那么何为君子?何为小人?我们如何来分辨君子和小人?于丹教授又是如何解释《论语》中对君子和小人的界定?请收看于丹【论语】心得之【君子之道】。
 
于丹《君子?君子不去更多地苛责外在世界,而把更多有限的时间、精力、修养,用来苛责内心,这就是孔子所谓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那么远怨矣.”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一点,对别人相对会厚道一点。我们今天老说做人要厚道,什么人厚道?厚道不是窝囊,而是他的人格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很多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能自内心厚道而去薄责于人,少苛责于人,这就是君子。一个真君子,他那种坦荡情怀是,是一种有内而外洋溢出来的人格力量,所以君子从来不抱怨,不哭天抢地,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不怨天,不尤人,即不抱怨说老天爷不给我时机,也不抱怨这个世界没有人理解我,人能做到这样吗?不容易啊。(精品文档请下载)
 
其实我们经常会听到身边有人抱怨社会的不公,抱怨自己的怀才不遇。于丹教授认为《论语》中,对于学习的阐述很有意思。它认为学习者有两个目的,一种是为君子学,一种是为小人学,难道在学习的问题上也有君子和小人之分吗?
(精品文档请下载)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其实这个观点后来在儒家的一个大师荀子《劝学篇》中又得到了发挥和整个的解读。什么叫古之学问为己?说真正尊崇学问的人,远古的逸风是学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真正人去做学问是为什么?就像今天的读书,从小读到大,无非是学会把握幸福的才能;学会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而且有内心忠诚的公民,再让自己在这个社会上安身立命。学习就是为了完成这么一个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那么那种为人之学又是什么呢?就是学了一点知识以后,把它当工具,比方说去写文章,评职称,作为一种技能、谋一份职业,用这样的知识和学问来取悦别人,在社会上为自己谋得一份福利,:汝为君子学,不为小人学。何谓君子学?就是让我们更超乎功利一点,让我们所学的一切不要想着实用,而要想着修养。因为一个人只有你内心修养,真正有了一种沉着淡定,理解自己在这个坐标系上的位置以后,你才不可以有那样一种起起伏伏的欢喜或者沮丧。应该说这是孔子对于标准一个明确的界定。什么是君子?君子永远着眼于当下,君子永远要做自己内心一个完善的人,君子的目的从来不好高骛远。我们看到了吗?孔子从来不说,君子就要像谁谁谁那样,孔子这里提出的君子,永远是一个做最好的你自己,按照你自己的坐标系,从眼前做起,从今天开场学习,让自己成为心目中完善的自我。其实这让我想起一个小故事:(精品文档请下载)
 
说在一条小街上,开了三家裁缝店,每一家都在想我一定要招到最多的客人,所以就力图把自己说得非常非常大。第一家店一想,说我是本省最好的裁缝,把这个大牌子挂出去了;第二家一看,觉得我要比他更高一点,所以做了一块更大的牌子,说我是全国最好的裁缝;第三家想了想说我难道还能做全世界最好的裁缝吗?想了半天,最后他做了一块很小的牌子摆在那儿,结果这条街上的客人都来了第三家,前两家变得冷冷清清。这第三家牌子写的是什么呢?,他把这个视线放回到眼前,从当下做起.
(精品文档请下载)
 
做好自己的事,当一个仁慈的人,这是《论语》对于君子的第一条界定。但是不是做一个仁慈的人就可以称之为君子呢?于丹教授认为,光做一个仁慈的人是远远不够的,君子还要有第二个标准,这是一个什么标准呢?(精品文档请下载)
 
也就是说第一个标准说他只是一个仁慈的人,但是第二个标准说他是一个伟大和高尚的人,他必须得是胸有大志,是宏阔的,那么这种宏阔之志可以要求一个人,不是太顾及眼前的生活,孔子曾经说“士而怀居缺乏以为士”,一个人假设成天想的都是他自己住的房子怎么样,自己过的日子怎么样,那么这个人他就不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君子应该是胸怀天下的。孔子的学生曾子曾经说:(精品文档请下载)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论语·奉伯】
 
这样的一份担当,就演化成了儒家人格中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实我们想一想,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很有意思,儒家和道家从来不是彻底分立的,甚至是针锋相对的两个流派,它其实是人格理想的两端。用林语堂先生的话来讲,中国每一个人的社会理想都是儒家,而每一个人的自然人格理想都是道家,这就是我们经常的一种表述,叫做:达那么兼济天下,,就要想到天下己任,而一个人在穷途末路,困窘于一个不堪境地的时候,还要不放弃个人修养,这就是君子了。一个君子只有在困境中,不断地完善、磨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