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专题鳖的疾病
一、鳖红脖子病
1、病原
(1)由细菌引起:嗜水气单胞菌
(2)由病毒引起。
(3)由细菌和病毒共同引起。
2、症状:鳖颈部充血红肿,不吃食,常爬上岸,脖子伸缩困难
专 题:鳖的疾病
3、流腹甲有疮痂并见洞穴
3、流行情况
该病对各年龄段的病鳖均有危害,尤其是对温室养殖的幼鳖危害最大,发病率可达50%左右。
室外养殖5~7月是发病高峰季节,温室中主要发生于10~12月
专 题:鳖的疾病
专 题:鳖的疾病
六、疖疮病
1、病原:气单胞菌、大肠埃希氏菌、
肺炎克雷伯氏菌等
2、症状:病鳖颈部、背腹甲、裙边、四肢基部长有白色疖疮,用手挤压四周可压出黄白色颗粒状或豆腐渣状、有腥臭味的内容物。
3、流行情况
从稚鳖到成鳖都会被感染,尤其危害幼鳖。
发病高峰期是5-7月。
专 题:鳖的疾病
专 题:鳖的疾病
七、白斑病(又名白点病、毛霉病、
豆渣病、白霉病)
1、病原:由真菌与多种细菌组成的微生物群体
2、症状:白点型→白斑型→白云型
专 题:鳖的疾病
(腹甲分布着零星或数个相连的小白点)
(白点分布在头颈部、四肢,有的成片连接)
(腹甲白点不断扩大,逐渐形成白斑)
(白点连成一片,形成一块块的白斑)
白 斑 型
专 题:鳖的疾病
白 云 型
专 题:鳖的疾病
3、流行情况
该病主要危害5~20克左右的稚鳖,20~100克的幼鳖次之。
流行季节为8~12月,9~11月为发病期高峰期,5~7月则较少发病
4、治疗
在白点型为主的发病池,应以使用抗霉制剂,如亚甲基蓝浸浴;
而对于以白斑型或白云型的发病池,则应以防治细菌病的方法,如用复方新诺明。
专 题:鳖的疾病
八、白毛病
1、病原:丝囊霉、腐霉
2、症状:
病鳖的颈部、背甲、四肢或全身长有柔软的灰白色绒毛状物,在水中呈絮状。
病鳖焦躁不安,在水中狂游或与其他固体摩擦。
专 题:鳖的疾病
专 题:鳖的疾病
3、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稚、幼鳖
主要流行于夏季,水温30度左右
4、预防:
保持良好的水质
创造鳖良好的晒背河岸边休息场所
专 题:鳖的疾病
九、鳖钟形虫病
1、病原:钟形虫、累枝虫、聚缩虫、单缩虫等。
2、症状:该类纤毛虫附生在鳖体表各处,特别是四肢窝部和脖颈部,严重感染时,背甲、腹甲、裙边也都有被寄生,肉眼可见鳖表面有一层灰白色或白色毛状物簇拥成棉絮状物,池水绿色,虫体随之变成绿色,病鳖也呈绿色。
病鳖活动缓慢,摄食困难,日渐消瘦,最后死亡
专 题:鳖的疾病
专 题:鳖的疾病
3、流行情况:该类纤毛虫分布广泛,没有明显的流行季节。大量寄生后,影响鳖的行动和摄食,使鳖萎瘪而死;由于表皮组织受损,导致细菌或其它寄生虫感染。该病在台湾因此病大量流行,造成大量死亡。
专 题:鳖的疾病
4、防治方法:
保持水质清洁,常注入消毒后的清洁水,及时捞出池中残饵。
每隔15-20天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对鳖池消毒。
治疗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泼酒,,低温用1ppm,连用3天,-,连用2天。
15-20ppm高锰酸钾全池泼洒。
专 题:鳖的疾病
十、萎瘪病
原因较多,主要是营养失调;种质退化,近亲繁殖,孵出后个体较小,摄食能力弱。此外,还有因病引起。
主要发生在稚幼鳖。
防冶措施:保证动物性饲料要70-80%,还要搭配一定的植物性饲料。也可采用饲料中添加鲜活饵料,如牛肝、鸡肝、螺蚌的肉糜等。或添加鱼油酵母片。
专 题:鳖的疾病
专 题:鳖的疾病
蛙红腿病
病原:嗜水气单胞菌,乙酸钙不动杆菌,台湾牛蛙红腿病主要是豚鼠气单胞菌。
症状:分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急性型病蛙精神不佳,四肢瘫软,低头伏地或潜入水中,不动,不吃食。跳跃力弱,腹部膨气,临死上前呕吐,拉血便。头部、嘴周围、腹部、背部、腿和脚趾上有绿豆至花生米粒大小等,粉红色的溃疡或坏死灶,后腿水肿呈红色,严重时后腿关节有脓疮,脓疮破裂流出脓汁,边缘有不整齐的溃疡。
解剖可见病蛙皮下及腹内有淡黄色或粉红色渗出液,肝肾脾肿大,特别是脾肾,肿大至正常一倍以上,肝脾呈黑色,一般三天死亡。
慢性型病蛙病情较轻,病程长,无水肿和明显充血,一般较好治疗。
不同品种的蛙患病症状有些差异。
蛙红腿病
蛙红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