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结合江山市城市交通现状浅析市政道路规划
【摘要】通过资料收集和交通调查数据的分析,梳理城市交通发展现状,评价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水平,识别城市交通特征和主要交通矛盾。从协调城市规划布局和土地利用出发,分析与选择合适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衔接。
主干路:又称道路,具有准快速通过性功能,部分封闭式,主要服务城市各主要分区。
次干路:与主干路并称道路,兼有常速通过与到达性功能,少量封闭式,主要服务于小区域。
支路:又称街道,具有出发到达性功能,一般取开敞式,主要服务于沿线。
交通系统要解决运输过程中的“通”和“达”,干道特别是快速路和主干路解决了“通”,而支路主要解决“达”的问题,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注重干道建设而忽略支路,可能造成“欲速而不达”的情况;而忽视了干道建设则会使整个交通系统陷入低速、阻塞局面。
本次规划对于江山城区道路网按照快速通道、框架性主干路、一般性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五级设计。基本原则是建立层次分明、功能明晰、有分有合、交通分流的子系统,一方面避免交通枢纽、城市活动中心和商业中心的过度重合,同时也为道路的使用和管理留有充分的余地。江山市道路功能定位如下表所示,从快速通道至支路方向,移动性功能依次弱化,而可达性功能依次强化。
2、市域总规路网方案
根据《江山市域总体规划》,规划形成“一纵一环一连”格局的快速路网,一纵为规划的江郎山路;一环南部为外移后的新46省道部分,西面为经过连华山区块的连接46和48省道的连接道路,北面为48省道部分段,东部为连接46省道以及四都的道路形成的围绕中部城镇建设区外围的快速交通环路。一连为江滨路西延至连华山工业基地的快速道路。规划形成“两横一纵”的主干路,一横为迎宾路,二横为城中大道,一纵为鹿溪路―鹿溪中路―南门路―江贺公路。以及由礼贤路、西山路、东岳麓、纬三路等组成的次干路。
市域总规方案将S46、S48和G205国道部分路段纳入江山城区快速路网体系,在城区外围形成环路。该环路能有效分流穿越江山市区的通过性交通,可以有效保护城区内交通不受外部交通干扰,起到了保护壳的作用。但该快速环路沿市区外围边界而过,距城市中心较远,片区、组团间的出行若要利用该环路,绕行距离较长,根据交通模型测算,其总体出行时间与利用内部主干路出行相比,并不具有节省时间的作用,并不能起到快速联系各片区、组团的作用。另外,根据《江山市公路水路交通建设规划》中的交通量预测,远期S46、S48和G205国道的通过性交通量亦较大,日均交通量在2万辆左右,因此该环路在承担区域性对外交通之余,也没有足够充分的剩余通行能力来承担江山各组团、片区间的联系交通。
另外,原方案快速路网中的“一连”,即江滨路西延至莲华山工业基地的快速道路,该快速路东端在城中路(城中大桥西侧)结束,该节点通行能力有限,将成为制约该快速道路发挥作用的瓶颈;此外,该道路未能连接城北分区、城东分区以及上余组团等,亦不能充分体现其快速通道的特点。
从道路等级级配来看,总规方案快速路过多,主干路严重不足,快速、主干路、次干路的比例约为4:2:5,路网结构不尽合理。
3、整体路网框架
根据城市特色和空间布局的特征,针对江山呈沿江带状组团式发展,强化跨组团联系的交通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