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苗岭的早晨》
虹桥二小 陈岱媛
教学内容:
《苗岭的早晨》
教学目的:
1.欣赏小提琴曲《苗岭的早晨》,感受作品表现的意境、ABA的构造形式和不同段落的音乐特点。
2.积极参和听、唱、动、奏等多种音乐理论活动,跟音乐模唱苗
2021年南通市小学音乐优课评比已经落下了帷幕,经历比赛的充实和繁忙,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难忘和通州实小三(10)班的孩子们一起度过的美妙的四非常钟,难忘实小的孩子们得意的笑脸和高举的小手,难忘自己在比赛前几天换教材的艰辛付出……
我推荐给学生欣赏的是《苗岭的早晨》,这首乐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陈刚先生1975年根据同名口笛独奏曲改编而成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其素材取自贵州黔东南苗族“飞歌”的音调。苗族的飞歌明朗高亢,多连续的上下跳进,节奏自由舒展,往往是几个密集的音符后突然放开,任意延长,展现出站在苗岭上纵情高歌的律动特征,,同时吸收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结合小提琴的抒情特性进展创作。这首乐曲深受人们的喜欢,被编入多套教材,有的是放在初中,有的是放在小学高年级,我选用的教材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如何让三年级的孩子愿意静下心来欣赏这首乐曲,如何让他们对欣赏该乐曲保持“持久的兴趣”,如何让他们可以熟悉和再认“飞歌”的旋律,是我需要好好思索的问题,也是我在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我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通过
让学生参和听、唱、动、奏等多种音乐理论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音乐给我们带来的美的享受.
情境导入,初步感受“飞歌”音调
好的“导入",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即将学习的作品的内容和意境中去,,我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使课堂导入巧妙自然有趣。在课堂伊始,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小朋友们,老师假期里到南方旅游,那里的风光可美了!到处都是绿油油的大山,听,大山里到处都飘扬着这样的歌曲.(老师范唱飞歌曲调)接着通过做“回声"的小游戏,情境模唱,让学生初步感受了苗族“飞歌”的音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场的。”情境导入法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它的本质特征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此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进展。
二、参和音乐理论,强化音乐感受
新课标指出,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是在生动、多样的音乐理论活动中,通过学生的亲身参和,生成和实现的。
由于三年级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容易分神。因此,我设计了多种音乐理论活动让学生反复聆听、,运用图谱解决“飞歌"学唱的难点,把飞歌中最主要的几个音符按照上下写在山上,直观展现旋律的上下,引导学生较准确地演唱;请学生欣赏不同乐器演奏的飞歌,,引导学生跟着音乐拍手,并用图形谱加以引导。然后再加上
“535”唱一唱,引导学生发现隐藏在该段乐曲中“飞歌”的主题。请男同学在在双数小节加上“嘿嘿”的呐喊声,将音乐的情绪推向高潮。欣赏第二主题时,引导学生跟着老师边画图形谱边欣赏音乐。主题开场的三个音符比较低,是用小提琴的粗弦演奏。老师通过模拟小提琴演奏,一边演奏一边唱出句首的三个音符555和111,感受这段旋律仍然是用飞歌的曲调变化开展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