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5
文档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851KB   页数:16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ppt

上传人:电离辐射 2022/4/19 文件大小:85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
----五脏一体,形神一体 (1)组织结构——不可分割。
人体以
症状
病 证
体征
若干
3.辨证论治的含义
辨:分析、辨别。
证:证候。
论:考虑、讨论。
治:治则、治法 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诊断思维过程。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4.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
5、辨证论治的应用
(1)同病异治:病相同,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疾病的阶段不同,或病人的体质不同,故反映的证不同,因此,治法不同。
(2)异病同治:病不同,因出现大致相同的证,故治法基本相同。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从人体部位分:
体表——为阳 上部——为阳
体内——为阴 下部——为阴
背部——为阳 四肢外侧——为阳

腹部——为阴 四肢内侧——为阴
从脏腑分:
六腑——为阳
五脏——为阴
气——主动、属阳
从气血分
血——主静、属阴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气平顺,阳气固密,阴阳双方在对立制约消长中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人体的生命就正常。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正、邪的含义
正:正气,指人体结构与功能活动及其抗病和康复能力。包括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及其所产生的维护人体健康的能力。用阴阳来区分其属性,可分阳气和阴精两部分。
邪: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也有
阴阳之分:
如 六*** 寒湿——阴邪
风、暑、火——阳邪
(2)说明病理变化的总纲 阴阳偏胜:指阴邪和阳邪致病的一种病理变化。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
①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阳邪侵犯人体 使机体
阳绝对亢盛 ,属实热证。
“阳胜则阴病”。——阳胜的病变必然
损伤人体的阴液。
②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阴胜则寒——指阴邪侵犯人体,使机体的
阴绝对亢盛,属实寒证。
阴胜则阳病——阴胜的病变必然会损伤人
体的阳气。
阴阳偏衰:指机体的阳气或阴液不足,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变。
① 阳虚则寒 ---- 指人体阳气虚衰不足,阳虚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偏盛而现虚寒证。即 “阳虚则阴胜”。
② 阴虚则热 ------ 指人体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偏亢而出现虚热证。即阴虚则阳亢。
综上所述,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是中医学寒热性病证的病机总纲。 根据《素问·通评虚实篇》:“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阴阳偏胜所出现的热证,寒证分别为实热证,实寒证;阴阳偏衰所现的热证,寒证则为虚热证,虚寒证。
③ 阴阳两虚:
因阴阳之间存在互根关系,故又可发生阴阳互损的病理变化导致阴阳两虚。
阴阳互损,是指机体的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足。表现为:
阳损及阴——当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气的不足,累及阴液的化生不足,出现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阴损及阳——当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累及阳气的化生不足,或阳气无所依附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