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要素市场改革:供给侧改革重点供给侧改革也有宏观和微观之分。供给侧改革不排除宏观政策的必要调整, 比如采取供给学派所强调的减税等措施, 但重点还是在微观层面, 通过实质性的改革措施, 进一步开放要素市场, 打通要素流动通道, 优化资源配置, 全面提高要素生产率。具体地说, 优先和重点的改革领域包括如下几项。第一, 对减产能要采取果断管用办法, 在一定时间内取得实质性进展。理想办法是通过市场化的优胜劣汰挤出过剩产能,但在现有体制条件下, 尤其对国企占主导地位的重化工业领域, 市场机制作用有限。可考虑由国家层面确定减产能总量, 按现有产能将减产配额分配到各地, 同时允许配额交易, 这样优势企业可以不减, 还可以去买劣势企业配额。同时在解决“人”和“债”的问题上出台得力政策, 如将部分国有资本转入社保基金, 解决职工安置问题; 对相关银行坏账允许核销等。同时要推动优势企业主导的市场化兼并重组。第二, 进一步放宽准入, 加快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准入, 既要“放小”,更要“放大”,在行政性垄断问题突出的领域,如石油天然气、电力、电信、铁路、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引入新的投资者, 鼓励和加强竞争。有的领域,表面上看投资已经不少了,如果放宽准入, 还有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很大空间。我们现在最需要的, 是那些能够真正提高效率的投资。 2 第三,加快城乡之间土地、资金、人员等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中国的城市化还有很大发展潜力, 但重点不在现有的大城市, 而在大城市之间。要把以往的孤岛型城市转变为网络型城市, 进一步拓展城市带、城市圈, 在大城市之间带动大量小城镇发展, 推动互联互通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带动人口居住和产业布局的再配置, 由此将可引出可观的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机会。农民要进城, 城里的人员、资金等也有到小城镇和下乡的意愿,要下决心打破城乡间土地、人员、资金等要素流动、交易、优化配置的诸多不合理体制和政策限制。农民所拥有的资产只有在确权的基础上允许流动、允许交易, 价值才能充分显现, 利益才能得到真正维护。第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精致生产。尽管服务业比重超过制造业, 但制造业仍然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所在。服务业中发展潜力最大的生产性服务业, 直接服务于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牢固确立制造立国的理念和政策导向,推动制造业由粗放经营转向精致生产,倡导“工匠精神”,把活做精做细, 提高附加价值比重, 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提升。借鉴日本等国的成功经验, 全面实行加速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