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忆韦素园君读书笔记
忆韦素园君读书笔记1
我也还有记忆的,但是零落得很。我自己觉得我的记忆好象被刀刮过了的鱼鳞,有些还留在身体上,有些是然后就是在水里了,将水一搅,有几片还会翻腾,闪耀,然而中间混着血丝,连我自己也怕得因此污了赏鉴家却记起了伊孛生的《勃兰特》。他不是吩咐过去的人,从新起来,却并无这神力,只将自己埋在崩雪下面的么?——先生笔下的这个勃兰特,也如先生自己一样:关切挚友,却无神力。我突然接到。。。。。。素园翻译的《外套》。。。。。。。打了一个寒噤:这明明是他送给我的一个纪念品,莫非他已经自觉了生命的期限了么?
我不忍再翻阅这一本书,然而我没有法。
五、曾见有人发这样的疑问:鲁迅竟把纪念写为记念!那意思自然是说这是错的。我以为好像可以这么解:在原来的怀念中再加书写的意思。这篇文章的开头,有两个记忆,中间有过两个纪念,收尾则有两个记念——可见先生此记是有意的(在这方面,胡适之对鲁迅的相识值得称道。比如鲁迅曾把活着的汪原放称古人,就是已经死掉之意。胡先生知汪先生其实健在,却不敢笑鲁迅错。还以为是说他做过很多工作,已足以表见于世的意思《热风望勿订正》。这就如我一样地迷信鲁迅哪里会错)。
六、盖棺的定论是:但素园却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只是石材泥土,正和文中多处的不显大而相呼应。但。。。。。。他在静默中支持了未名社,而未名社的译作,在文苑里却至今没有枯死的。那么,但对于我们,却是值得记念的青年!
七、不知道以后是否还有记念的时候,倘止于这一次,那么,素园,从今别了!——既不念影像会永留人心的哄鬼,也不唱精神会长传世间的骗人。从今别了,是惊人之语,更是实话:两年两月零三天后,鲁迅先生自己也与世别了。
这些惊人语,其实是学不来的。因为天才首先是把握了社会前进的方向,只有从血管里出来的,才能都是血!
忆韦素园君读书笔记3
韦素园,这样一个平凡的名字,却有着一颗不平凡的心。他这一生好像都与未名社有着极大的牵连,他爱未名社,所以对它倾其全部、不遗余力。未名社,何尝不能称它为“素园社”呢?
韦素园对自己重视珍惜之物皆是如此,未名社必在其中,其挚友们也亦然。韦素园是何等高人呢?然而,他不是拥有无限财宝又或者是拥有至高权力的人,他再平凡不过了,人如其名,朴实至极。那是“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青年”,在那样的年头里几乎是随处可见。他们或为学习而恼,或为前途而忧,或为生活所迫,他们都在这纷繁匆忙的社会里忙劳碌碌、兢兢业业;他们会胆怯遭到老师指责,他们会胆怯将来会庸碌无为,他们胆怯突然失业;而韦素园却悠然地待在破寨里,细心经营着他的未名社。他是尚且还没有迷失在这花花世界里的人,始终坚守如一,作为旁的人,我们也佩服他的毅力和决心,也憧憬他看似远离尘嚣的纤尘不染的生活。
然而,未名社这样本该清净的地方,也是避开不了硝烟的,就像每个人都不行能像韦素园一样单纯得像个小孩子。而他们又都像小孩子,看法不统一的时候,就会像小孩子一样吵吵闹闹,甚至闹得未名社被封,社里的人被抓了去。韦素园为何憎恨他的名字所涉及到的两个字,我仍是不解,只是为了某些必需困扰着他的使他正义地恨着它们的缘由,他可以改掉名字,换叫“漱园,就足以看得出,这个人是爱憎分明的。
这又使我想起了北京高考作文题科目中的列车员老计,其实他们都是一样的人,他们都是无名的基石、无名的泥土,甘愿为自己酷爱着的或必需担负起责任的事业静默地做出贡献,他们都有一种切切实实地、点点滴滴地做下去的实干精神。这世间万般无奈,老计真的是出于酷爱这份职业才如此坚持的吗?我们都无从知晓,或许是,又或许不是,但那都必需是责任。老计尚且如此,何况本身就酷爱着未名社的韦素园呢?他岂不是要付出更多的心血?然而老计怕也是几近做到了极致吧。
韦素园和善的本性文章中到处都有渗透,不论是身负重病却仍是自然地轮着守寨,还是对自己的即将去世表现得格外坦然,又或者是劝妻改嫁……韦素园,当真是朴实之人,却有着一般人无法做到的超脱和大度。他就像是傲雪中一枝独立的素梅,遇风不倒,只是等不过花期,便也自然地落了。落入尘土里,还是逃不过这世界的轮回,
我想,说到此,纵是老计也大抵敌不过韦素园君了吧。
忆韦素园君原文4
现在有几个挚友要纪念韦素园君,我也须说几句话。是的,我是有这义务的。
怕是十多年之前了罢,我在北京高校做讲师,有一天。在老师豫备室里遇见了一个头发和胡子统统长得要命的青年,这就是李霁野。我的相识素园,大约就是霁野绍介的罢,然而我遗忘了那时的情景。现在留在记忆里的,是他已经坐在客店的一间小房子里计画出版了。
这一间小房子,就是未名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