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文档名称: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赏析.docx

格式:docx   大小:22KB   页数:2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赏析.docx

上传人:wsh309048309 2022/4/20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赏析.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赏析
《浣溪沙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词作品。这组词是作者任徐州太守时求雨后到石潭谢雨的路途中所作,主要写作者途中的所见、所闻与所感,用形象生动的笔触描写农村风光,反映农民的情下去, “村南村北响缫车 ”。 “缫[sāo]车 ”,一种抽取蚕丝的手摇工具。村子里从南头到北头缫丝的声音响成一片,原来蚕农们正在紧张地劳动。这里,有枣花散落,有缫车歌唱,在路边古老的柳树下,还有一个身披牛衣的农民在卖黄瓜。 “牛衣 ”,是一种用麻或草编成的,用来覆盖牛身的织物,这里指蓑衣一类的东西。上片三句,每一句都写出了景色的一个方面。这一次苏轼偶然来到农村,很敏感地抓住了这些特点,特别是抓住了枣花、缫丝、黄瓜这些富有时令特色的事物,把它们勾画出来。简单几笔,就点染出了一幅初夏时节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词,不仅是写景,还记了事。在下片,就转入了写作者自己的活动。这时他已是 “酒困路长惟欲睡 ”。 “酒困 ”,是酒后困倦,说明他上路前喝过酒了。 “路长 ”,看来,已走过很长的路程,而离目的地还很远。 “惟 ”,只。这句词写出他旅途的困倦。 “日高人渴漫思茶 ”。 “日高 ”,太阳已升得很高。在初夏的太阳下赶路,感到燥热、口渴,不由得想喝杯茶润喉解渴。 “漫 ”,这里是情不自禁的意思。口渴,需要喝茶;困倦,大概也想借茶解困。于是他 “敲门试问野人家 ”。 “野人家 ”,乡野的人家,即乡下老百姓。苏轼当时是一州的行政长官,笔下称当地农民为 “野人家 ”,正出于他当官的口气。但是 “试问 ”两字表明他并没有什么官气。他没有命令随从差役去索要,而是自己亲自去敲一家老百姓的门,客气地同人家商量:老乡,能不能给一点茶解解渴呀?
就这样,用简单几句,既画出了一幅很有生活气息的农村画图;又记下了一段向老乡敲门讨茶的经历,这是他平常深居官衙中接触不到,因而感到新鲜有趣的。这首词似乎是随手写来,实际上文字生动传神,使一首记闻式的小词,获得了艺术的生命。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作者为何要 “敲门试问 ”呢?、爱民如子的好父母官,谦和有礼,不会贸然闯入农家;2刚刚在旱灾后求得雨,主人可能外出下田耕作,并不在家,所以他要试探一下家中是否有人在。

《浣溪沙》词中 “簌簌衣巾落枣花 ”一句,实为 “枣花簌簌落衣巾 ”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 “香稻粒 ”、 “碧梧枝 ”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 “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
《浣溪沙》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鉴赏
这首词是苏轼在徐州作官的时候写的。按照当时的迷信风俗,一个关心农事的地方官,天大旱,要向 “龙王爷 ”求雨;下了雨,又要向 “龙王爷 ”谢雨。这首词就是苏轼有一次途经农村去谢雨,记下的见闻之一。
此词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簌簌衣巾落枣花 ”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作者在 “谢雨道上 ”,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 “簌簌 ”之声传来耳际,并好像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 “村南村北 ”概括 “缫车 ”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从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 “牛衣 ”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 “牛衣古柳 ”,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三句话,三个画面,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