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怎样关爱残障儿童
【篇一:怎样关爱残障儿童?】
首先是拒绝歧视,态度上像对待平常的孩子一样对待他们,要真心、耐心,细心有责任心!
其次,就是从实际意义上的帮助,例如是联系基金会,想多点新颖的点子
和途径,让社会各为是对的,
哪些是错的。对于孩子良好品质和是非观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同时,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孩子日后
的学习、生活、工作都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中国有句古话“一叶知秋”,指的就是由品行看人,还有一句“三岁看大”也是这个道理。而
在这一养成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就是养成好习惯的“助推器”。
教育需要有路子,在这里我给大家推荐的是“行为干预”,也叫“行为矫治法”,孩子的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是他在适应生活的过程
中慢慢形成的,他的习惯来自于生活实践,我们的教育同样也要依据于孩子的生活实践。当我们发现孩子有不好的行为时应立即给予引导教育,这样不良习惯被我们消灭于萌芽之中,否则,习惯形成的慢,改正也慢。
一、文明的日常活动习惯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应注意教育他学会礼貌用语。比如正确地称呼大人,说“谢谢、请、对不起”等礼貌用语,掌握日常礼仪(如问候),在教学楼内如何走路,如何开关门,室外如何规范游戏,校外如何注意安全等。使孩子学会说话和气、
举止文雅、活泼大方、形成待人诚恳、落落大方的良好习惯。同时教育孩子要和谐与人相处,对伙伴要团结,有爱心,使他们自己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二、规范的自理习惯在这里教师必须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自己穿衣、洗漱、卫生、劳动等习惯,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良好的
作息规律,按时起床,按时学习、游戏,按时进餐(不暴饮暴餐,少吃零食,不偏食),按时睡眠等。日常生活中注意安全、卫生、节约等。
三、良好的学习习惯专注是学习的首要前提,教师必须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同时运用技巧,使学生的注意和思维围着你转,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你的需要教变成学生的需要学。
第一、了解你的学生,尊重你的学生。了解学生的性格、心理特点、兴趣爱好、有何专长,有哪些习惯等等,这样可以保证你在教育时更好的依靠主体进行有目的的教育。我们要知道,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是有思想,有思维的人,是和我们平等的,不是小猴,给点吃的就翻跟头,他们是有主见、有自尊的。他们认识是较浅显的,很多都只是屈从于表面现象,再加上在家里无拘束,出现问题很正常(如说脏话,乱跑、不规范的亲近方法等)。这需要我们教师以正带正,教师应因势利导。
第二、教师应正确看待自己。我们是教育的实施者,主导者,而孩子是主体,你教育的成果要由孩子体现出来,所以,我们不能把自己看作是“执法者”,你是孩子的导师和合作伙伴(如劳动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基本都是教师“导”的结果)。
我们的第一作用是榜样作用,教师必须要有较好的习惯,言行一致。同时树立自己的威信,让学生感到你很棒,让学生崇拜你。这种威信树立不是武断打压,而是来自于生活自然形成(如帮孩子完成一些工作—彩绘—制作等)(再如学生活动时多给孩学生一些知识或方法)。
最后需要注意自己的调节作用,教师把自己看作是他们的朋友,是
他们的学长,带领者,让学生随着你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