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大手印瑜伽法要
竹巴•白玛噶波著
经论著作 加入时间:2007-12-15 20:00:33 点击:1144
大手印瑜伽法要
敬礼尊贵的噶举派历代上师。
今于此为利于行者连续的能知,使之证得无上菩提,作此法要,刹那齐根切断,如空中闪电。人在禅定中,因心受激动感应,想念继续生长,即使一念抑制,继起之念,纷至沓来,应以警觉心继续抑制。于是,一有想念萌芽,刹那齐根切断,继续禅定,努力抑制继起之念,延长禅定时间,行者最后始知想念接踵而来,为数无量,是为念之觉知,如是境界,谓之“初能止”,得到最初的寂静之境。
心一旦到达安止之境,即使极短,亦可了解想念之生灭。此项了解,使行者感觉想念愈来愈多,但实际上常常发生,不增不减。想念发生刹那,剖析想念并能明了其发生者,是认知想念之流的知觉。
B.任念运行,离于分别--纵念法
行者置念于度外,任其所之,既非随它去,亦不阻止它。一如牧童放牛羊于野,听其散漫行动,漠不关心。行者继续禅定,因此想念不再发生,心到达安止境。
复次,想念易动,如天上流星刹那间闪光天空,而不中断。
禅定如前,相继安住于寂静之境,持续时间加长,谓之“中能止”,心如平静流水。
尔时清净无扰,心任驰纵,心垢澄清。
噶举派祖师说:“心不整治则自明,水不扰动则自清。”
米拉日巴祖师说:“放任心于本原而不加整治者,则‘明’可生;心于彼境而如平静流水者,则‘明满’;完全放弃整治但纵任之,则心永‘安止’。此为瑜伽行者不可不知者。”
又萨罗诃大师总结习定之双重修法如下:“若束缚之,此心反欲奔驰四方;若放任之,此心反得安止而不动,我是以知此心不宜羁勒如骆驼。”
C.心住清净本性,想念来扰不为所动--心不动念法
如捻婆罗门线法:禅定恰到好处,如捻婆罗门线,细心而均匀,不可太紧,不可太松,但要均匀。禅定亦然,心不可过于紧张,否则不能调伏想念;若太放纵,行者失之于怠惰。因此禅定必须均匀。行者最初练习入定,易于紧张,使用刹那切断念头法,但想念纷至沓来,切不胜切,当疲劳时,转变方式,用放任想念法。考虑使用紧张及放松的交替方法,一如学校所用。心之放松及紧张,犹如捻婆罗门线,张驰得宜,操纵合度,则心得安止。
如斩绳两断法:使心与想念隔离,如斩绳两段,以不屈不挠之决心,维持不分心的警觉。因为上述抑制想念的方法,没有放弃认知的本能--“能知”,于是产生新的想念,禅定被损毁。放弃“能知”及“所知”,心停于被动的安止境,这种方法称为斩绳两段法,使心隔离所有心智作用。
如儿童观画法:儿童以非常的心智警觉,看寺中壁画。以象喻心,以柱喻能知所知,拴象于柱,如是则各种灵息摄入中脉,出现轻妙的状态、出神的极乐,如欲昏晕状。因身心能所俱遣,自觉身浮在空中。在此境界,将见种种境相,或如烟雾,或发生幻觉或出现幽灵等。任何幻象异相之生,既不因悦而取,亦不因不悦而舍。这种既不抓紧亦不阻止境相的方法,称为儿童观画法。
如象体无觉法:以象喻心,象皮特厚,虽遇荆棘之刺,毫无所觉,心不为所动。当心安止,认知发生时,防止意识及被防止的想念,被引来一一相对,一个想念防止另一个想念发生。因防止意识不寻自来,在不断的知觉之流中,防止意识自动发生,此种心之状态,当想念起时,既不阻止,亦不为所动,称象体无觉法。